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动作片大陆2023

主演: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陈牧驰,娜然 ,此沙,武亚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杨玏,陈坤,许还山,高曙光,冯绍峰,杨立新,丁勇岱,高冬平,徐冲,韩鹏翼,单敬尧,吴汉坤,百力嘎,刘乐,许翔,刘涵,徐菲,孙睿,耿业庭,金志浩,屈愉超,黄涛,樊汶东,姜宝成,阿仁,米铁增,僧格仁钦,马文忠,宁文彤,张经伟,杨添皓,李泽宇,夏晨旭,宋宁峰,俞颖,吴超,杨大鹏,赵磊,张振煊,宋渡宇,文波,图门巴雅尔,慕晓博,春晓,其勒木格,张雪菡,钱波,巴雅尔图,吴兴国,那尔那茜,刘潮,张艺泷,孙煌辰,艾力江·

导演:乌尔善

 剧照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4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5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6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4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5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6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7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8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19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12:22

详细剧情

  商王殷寿(费翔 饰)勾结狐妖妲己(娜然 饰),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黄渤 饰)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于适 饰)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风云变幻端倪初显……

 长篇影评

 1 ) 恭喜!新经典塑造成功!

新经典的塑造是需要创作人员和观众双向奔赴的:优质创作者殚精竭虑打磨剧本,从传统故事中挖掘新认知新思路,推陈出新,找到适合其表达的形式加以展现。而观众需要有一定鉴赏能力,能读懂电影文本背后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念。《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正是这样一部书写华彩新篇章的经典重塑!乌尔善导演善用道教水陆画,给人物以符合其内心世界心理状态的服装肌理和色彩,其文脉也是《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一以贯之的,足见其功力!未来还有第二部,第三部,让我们拭目以待!

 2 ) 观看花絮访谈后我的一点感想

刚刚浏览了一遍《封神三部曲》的先导预告、制作花絮和导演访谈,十分震撼,个人感觉一定会火,随性畅言些许硁硁之见。

以前电影要火基本是靠几个散点,演员、演技、剧本等,而这回的《封神三部曲》强大在一个体系。2300人,拍个电影简直建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公司,从道具制作、演员管理、拍摄到后期等等,都成建制在进行。食堂、安监、交通24小时待命,大部门底下分小部门,道具制作部门里面细分到皮革制作、金属雕刻、木柄装配、纹饰设计一直到自动化道具、特殊道具制作,可谓一应俱全包罗万象。这种情况下别说拍好电影,能有条不紊管理好所有部门就已经可以奠定一座丰碑。

这里不再全组眼盯着某一个名演员,不再仅靠导演一声令喝,现场极其庞大,导演身处一隅而无需联络,全盘自然而然在运行。其恐怕就是成熟的工业化电影,和国产电影历来的拍摄形式相比简直改天换地,对于国人来说如同天山雪莲,摇曳动人却凤毛麟角。

除了几个主要演员是老戏骨之外,群演都不是寻常混迹娱乐圈的路人甲乙,而是万人海选出来的“辛巴达三百勇士”,他们在两年的培训时间里学马术、练武技、探艺极、磨毅力,用导演乌尔善的话说,“我的演员,就要具备纯粹的男子汉气概。”这是成名演员永远不能做到的,从零开始的新演员不知而无畏,在时间的磨砺中,演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说《封神三部曲》这部恢宏巨制,不单纯成为他们上升的阶梯,更是其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在其他剧组囿于成本和时间难以体验到。

艺术方面,宣传片里所展示新制古典服饰就有几十种。每一块壁面的刻画,都有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毕业的工匠对老祖宗智慧的传承;每一支宝剑的纹路,均经历了难以胜数的流程工艺。堪说玲琅满目、美不自胜。

四年筹备、一年拍摄、三年后期,沉淀着昼夜经年对剧本的推敲、对人性的思索、对价值观的斟酌。如果说这样的作品不能成功,还有什么创意堪当“电影”二字?

 3 ) 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吗?好处是什么?

上周因为工作关系,去青岛东方影都探班了《封神三部曲》剧组。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都令人受益匪浅,因此借这个机会,在这里也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因为保密协议的限制,我没有任何在现场拍摄的图片,因此全文无图)

当我们在说电影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如果要简单地总结,我认为工业化的最重要指标,一个是「标准」,一个是「流程」。只有建立起标准和流程的电影生产体系,才能被称为是「工业化」的。

当然,乌尔善导演之前在各种采访中,也提到了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标准。他的总结无疑是最全面和最官方的。

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

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一部电影的大规模生产;

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结合乌尔善导演的标准,以及我自己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所见所闻,我们终于可以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里,谈论一下「工业化」的问题了。

作为一部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是中国电影甚至亚洲电影迄今最大规模的制作。而之所以要做如此规模的投入,是题材和类型以及市场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为了确保它在商业上的安全性,它在创作上必然是类型化的。而类型化的创作,其实就涉及到了类型的「标准」问题。

「类型」就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个市场契约,是观众在花钱买票之前,就能确信自己得到相应标准的娱乐体验。创作的类型化是所有标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其他所有的技术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创作是必须要从本土经验逐步积累才能完成的标准体系。

标准的建立一般都要遵循如下过程:市场需求导致了应用,应用导致了体验,体验导致了要求,要求导致了标准。

对于国产神话/史诗电影来说,在经历了之前十年的摸索和积累,需求、应用、体验和要求都已经非常明确了。乌尔善导演作为这个类型中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凭借之前的《画皮2》和《寻龙诀》,已经为这个类型的中国电影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作标准。而《封神》则在继续这个循环,并开始重新建立标准。

从我在片场的体验来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摄无疑是重新定义了这个类型的标准。无论是从叙事、表演、角色造型、整体美学的建立,以及所有细节的落实,《封神三部曲》都超越了之前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标准,并建立了一个达到甚至在部分环节超越了国际水准的创作标准体系。

电影的创作最后还是要依靠制作和生产环节的细节落实,最后才能把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呈现为一个个的画面和最终的电影。对于绝大部分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在制作和生产环节确保最初的创作意图不折损,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和折磨大部分中国电影人的痛点问题。

相信大部分电影创作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听说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拍电影就像是你捧着一碗水跑长跑,最后比的不是谁先到,而是到了终点后你手里的这碗水还能剩多少。

之所以会有这个比喻,就是因为中国电影在之前的手工作坊时代,很难在所有制作和生产环节都做到忠实执行创作意图,当每一个环节都在因为各种无法控制的变量而折损创作意图时,这些环节导致的误差就像工业生产中的「公差」一样,逐渐累积之后,最后组装起来的机器已经无法百分之百地实现最初的图纸设计功能了。而超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就像是组装航空发动机一样。成千上万的工序和数以百万级的零件,以及供应链管理,任何的误差最后都会积累到最终的成品上。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变量,除了无法按时交付产品外,这些误差积累也会导致原始设计无法百分百地发挥功效。

如果我们想让一部超大规模制作的电影,最终在银幕上实现最初的创作意图,就需要落实数以百万计的创作细节。而这个过程,依靠的就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有过制作经验的电影创作者,都会明白我上面说的那些痛点意味着什么。如果分析和拆解我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看到的拍摄过程,相信大家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工业化」。

有一场特效水池的戏份拍摄,需要演员在造浪机制造的波涛中进行表演。我的感受就是整个剧组的拍摄效率非常高效,流程非常合理,可以做到准点出工准点收工。

在很多效果完全靠运气的特效水池中拍摄,能做到准点收工是非常难的,这意味着剧组已经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控制住了。这些变量包括但不限于演员的表演排练、安全训练、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狭窄空间内的机位设计、灯光控制、人造波浪的效果控制、现场特效和后期特效之间的衔接、现场镜头效果和动态预演的效果检查,等等。

只看这些文字,其实很难估计出这场戏的准备和拍摄工作量。但经过我和乌尔善导演以及制片团队的沟通,我确信这场戏拍摄时,所有的人员和效果,以及特殊设备,都是经过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的。

例如,在特效水池的人造波浪中进行表演,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演员在人造波浪中根本站不住,一个浪花过来演员就会被冲出画面。靠给演员身上加配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一是会影响演员的表演,二是会给演员带来安全隐患(你沉下去就浮不起来了)。

如果是到了现场才发现这个问题,光解决这个问题就能急死制片部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靠现场的器材就能实现的。而这种细节问题的暴露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依靠成熟的外包技术团队,二是依靠事先的缜密排练和预演。

最终现场采取的解决方案,是在特效水池的底部铺满了钢板,上面有挂钩系统,让演员可以用脚部挂住这些挂钩,确保大浪涌来时,虽然身体会摇晃,但演员仍然能相对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表演区域。

这场特效水池戏份的其他细节还包括但不限于:

所有参与水戏拍摄的演员,不但事先都排练过所有戏份,同时也提前接受了专业培训,还考了专业潜水证。拍摄现场也有安全员随时在画面外候命,确保演员的安全。

人工造浪机的浪花效果也是经过之前的排练,确保所有的细节都能达到导演的要求。

现场的绿幕和遮光黑布都是固定在挖掘机的机械臂上的,随时可以根据画面需求以及太阳角度进行调整,非常高效快捷。

每一组镜头拍摄完成后,现场特效剪辑立刻就能将现场镜头和之前的动态预演进行检查,确保所有镜头没有遗漏,以及所有镜头的效果达到了之前的设计。

在另一场动作戏的拍摄中,整个剧组也呈现了同样的高标准和高效率。

这场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人打斗场景,而且前中后景都有主要演员在表演,调度复杂,同时还需要人工降雨,以及配合复杂光效变化。在拍摄难度上类似《一代宗师》的开场雨中打斗,但参与打斗的演员人数更多,而且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

这场戏大概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了拍摄,每天的拍摄时间从中午1 点开始,到夜里1 点结束,正好12 小时。按照剧组的管理流程,这是一个「中班」加一个「夜班」的工作量。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因为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序,所以大家并不需要经常加班。所以在正常拍摄结束后,剧组工作人员还能够在晚饭后在驻地附近散步遛弯。当大家在楼下碰到后,相互打招呼时,都会问到,你明天是中班还是晚班啊?那种对话场景,相信在老式工厂家属区生活过的朋友都会非常熟悉。)

在城墙下的打斗戏份,有二十多个演员参与,因为之前经过了细致的动作排练和表演排练,所以在拍摄时,除了导演的表演调整外,几乎每一个镜头中的每一个演员走位都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

因为涉及到复杂的特殊效果和特效化妆,所以整个拍摄中不时需要暂停,以便特效化妆部门进行特殊效果准备和调整。而现场的第一副导演孙晔安排的拍摄流程非常科学,整个拍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无序停顿和盲目等待。

(很多剧组工作过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剧组拍摄忽然会停顿下来,然后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它就类似在自习室里大家都在闲聊时,忽然会出现一个安静瞬间。那是一种混乱偶然达到了某种同步后的偶发现象。)

这种复杂动作戏的跳跃拍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漏拍镜头。但在《封神三部曲》剧组的现场拍摄中就不会出现这种担忧。所有表演和动作都经过反复的排练,所有镜头都经过细致的前期规划,跨部门沟通会上也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目标,整个拍摄现场忙而不乱,真正做到了紧张有序。

现场剪辑随时把镜头加入预览时间线,导演随时可以检查最终效果,配合这些专业化流程和职业化工作人员,我们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职业化的剧组在一个工业化流程中的专业化表现。

顺便提一嘴。在我探班当天的拍摄中,城墙上有一个由著名演员扮演的角色,因为镜头设计关系,他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背景中的一个模糊身影。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全程都完成了表演,并一丝不苟地配合了所有准备工作。我一直觉得,这一点和「艺德」其实关系不大,这正是职业化的表现。因为这就是一个职业「演员」所应做到的职业化标准的体现。

就是依靠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及数千项琐碎细节的具体落实,《封神三部曲》剧组才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了预定镜头的拍摄,并且达到或超过了预定效果。

而这个过程,就是创作标准和生产规范,以及乌尔善导演所说的「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

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显然,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一个复杂的大制作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和主创部门的创作可以忠实地呈现在最终的电影中,同时制片部门还能确保这一切都是在预算和周期内可控地有序进行。

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当我们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生产出一部预定类型的电影,我们才能在后续的包括营销宣传发行影院市场资金回收再分配等等细分环节上,有序推进,并进一步完善整个中国电影体系的工业化。

那时的中国电影才是真正的工业化产品,才能够真正地成为更大的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 张小北】

 4 ) 评分大概率要扑。

刚看了预告片,又是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表面很华丽,但台词和表演太过于做作,特别费翔那个台词,真的是装腔作势,建议换个配音吧,不然光这一点都够你受了。前面那几年的魔幻矫情烂片的表现形式把我们的导演思路都带歪了。如果不知道怎样去拍一个有代入感且实而不华的电影,可以去看看陈可辛拍的投名状,参考一下。或者学学好莱坞怎样用剧情安排+表演来说故事,别一天就拿台词堆砌。

不过我看了下剧组的一些相关制作过程,觉得还是蛮用心的。真心不希望用了那么多心思做的电影败在讲故事上。所以无论如何还是祝大卖吧,哪怕烂点都还是希望能大卖,不说赚多少钱,起码保个本。始终还是不希望这类型的电影以后绝迹了,特别还是如此认真的大制作。

最后想说一下,别一天说什么“要做中国的电影”这种话了。真的无聊。难道你是要卖给外国人看?外国有人看吗?你不就还是指着大陆这点票房嘛。封神的内容国人早已熟知,人设、人物关系啥的清楚的不得了,来看电影的都是发善心支持了。正儿八经外国人对封神故事不熟,应该更有吸引力,但海外你卖得出票房吗? 等你海外票房拿个十多亿回来再说吧。

 5 ) 如果《封神演义》只是拿来套在超英上的壳 未免太可惜了

“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

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

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

玄门都领袖,一气化三清。”

之前看了一部融合中国神话, 尤其得《封神演义》之精妙的小说《佛本是道》, 里面对于封神世界中的人物进行不同描写:

无论是凡人 修行人 仙人 甚至三清圣人, 只要带一个“人”总是避免不了人的各种习性, 比如为了自己弟子不遭劫可劲欺负师弟门人 比如看到自己师兄弟/门下弟子被欺太甚忍不住要做过一场, 唯有与道合一 不带人字的鸿钧道祖才能没有人味 真正超脱这些, 但这样的自己真的还是自己吗?

说下封神演义(东方仙侠)与西方神话/超级英雄, 两者之间由于文化不同 自然有很多区别, 比如不用时时刻刻拯救世界, 也不靠科技和变异

但是私以为 二者真正的内核的不同在于 西方神话隐喻着人的本能欲望 超级英雄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中国神话与仙侠的内核 不只是想了解万物背后原理 也不止于长生逍遥;

更多的是一种“我以我心求吾道”的坚持 执着,

是一种明心见性“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的苦苦探索

我们的神话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 才更加迷人。

 6 ) 套着封神壳子的商业片,留给观众的是一个“到底应该如何重塑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的问题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可能清楚《封神演义》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你一定特别清楚其中的一些故事。

比方说已经被无数次重新解构的哪吒,关于他身上的种种特质已经被重新编排过无数次。

还有已经融入中国人语言习惯的成语,比如说“覆水难收”,“愿者上钩”等。

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桥段,比方说被誉为亘古忠臣的比干剖心,姬昌食子又吐子。

可惜的是,当这些年中国神话IP越挖年代越久远、关于哪吒、杨戬、姜子牙的故事不停地被搬上银幕的时候。好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的《封神》电影,在这个强调“电影宇宙”的市场中,突然以三部曲的形式出现,就突然有一种文艺复兴的感觉,即便三部曲这种形式并没有离我们很久远。上一个很知名的三部曲还是《霍比特人》系列。

我记得最开始看到关于《封神》的消息是在《寻龙诀》上映结束之后。乌尔善指导《寻龙诀》是一部完整的商业片,并且票房结果也很好。所以当知道他要拍摄《封神》的时候,我自己是十分兴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封神》需要堆砌很多的视觉特效才能完整呈现各种神兽还有神仙斗法,而乌尔善在《寻龙诀》里所做的,是会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呈现出《封神》的世界的。

说白了,就是当时我已经在想当《封神》里各种名场面真正出现在大银幕中是什么样子了。

但在我真正坐在电影院里去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却看得有些不自在。

它的服装是华丽的,但华丽得太过于复杂;

它的视效场景是壮观的,但放在IMAX这样的屏幕上,却有着很多难以忽略的粗糙;

它的人物是古朴的,但很多台词又是那么浅显直白;

最关键的事,这部电影重塑了封神的世界观,修改了很多名场面,修改到可以用“颠覆”来形容:关于姬发的故事改编、姜子牙过早出场让“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没有实现空间、纣王当着姬昌的面告诉他吃的肉饼是伯邑考的精肉剁成臊子不带半点肥的做的、比干剖心也变成让妲己现出原型。

并不是说改编不好,而是在改编之后,能否用新的东西颠覆观众对这些脍炙人口的事情的认知。

而在姬发的改变上,是由一个对纣王的崇拜到明白纣王真面目的过程,也是一个常年在外地生活的热血小青年跟父亲和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姬发自愿去当质子想要在纣王身边大展拳脚,减弱了他与姬昌之间的矛盾。而故事在姬发与姬昌之间的关系着墨较少,导致到最后姬发回归西岐变成了一个充满形式感的仪式。仿佛让人觉得是他觉得纣王不好,才想要回到西岐,如果纣王是个明君的话,他是不会动这个念头的。

也不是说电影的一些改变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关于纣王对妲己态度的改编其实还是说得过去的。当纣王对着狐妖说自己早就知道这件事,并接受这个事实,打了一大堆觉得是狐妖魅惑纣王的“普信男”的脸时,或许也不枉这么多年人们为妲己鸣不平。

然后纣王烧了祖宗排位,也算是一个破除封建的小能手。

但最诡异的是,上一秒妲己现出真身,下一秒两个人竟然当着燃烧着祖宗排位面亲热起来。

大哥你是接受了,我们观众还得缓一缓才能接受啊。你是破除封建迷信了,我身为一个观众还没呢。

这部电影的一些改变着实会让对封神故事熟悉的观众有些疑惑,但并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值得看。

它的视效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它的故事跟人们想象的不一样,也有瑕疵,但并不影响整个观影感受;并且它的音效体验特别好,虽然有些时候会很大声,吵得连我周围那些人说话都听不到,但你是能发现电影在音效上做足了功夫的。尤其是雷震子挥动翅膀的时候,那种带有雷电的声音感觉特别舒畅。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抱着套着封神壳子去看一部商业片,是要比这部电影的编剧编的《画皮2》体验高上很多的。

 短评

希望能拍出中国的指环王

3分钟前
  • 无锋1977
  • 还行

整体阵容:高水平导演、有远见的投资人,看看了。

5分钟前
  • 还行

哇塞。。。真心期待冉氏父女编剧能编出豆瓣过6分的魔幻电影,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剧情别再把观众当弱智了好吗?

6分钟前
  • 游鲤先生
  • 还行

黄渤演的我一下子期待着,希望妲己不要让fbb演了

11分钟前
  • 劉胖胖
  • 还行

乌尔善不会让人失望。

16分钟前
  • 萧一意
  • 还行

讲道理,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仅仅只是“中国的《指环王》”而已,我真正希望的是,在以后人们谈到它时,可以大大方方的称呼它为“封神”。

20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乌尔善算是最近几年最靠谱的魔幻题材导演了,期待三年后的成片!

23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还行

国产奇幻片我只盲信乌尔善

24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发布会很酷,制作团队很豪华,态度也很用心,野心非常大。但是从头到尾都没听到最核心的故事,持保留态度的期待

29分钟前
  • Tadashi
  • 还行

北京文化主投,乌尔善导演,我预测此片将会填补中国魔幻大片的空白,必将留名中国电影史,2020年将会是中国大片元年。

30分钟前
  • 是梦
  • 还行

不求媲美指环王三部曲,但求无小鲜肉当主角

32分钟前
  • 打工仔
  • 还行

值得期待他开创出一个属于中国的《指环王》系列。

33分钟前
  • MTalk1206
  • 还行

2012年我就评论过这个电影条目,没想到一晃眼5年过去了!还以为这片子泡汤了,乌尔善竟然真的还在拍着,等到上映八年都要过去了,这样的坚持,是现在中国电影缺少的精神。

37分钟前
  • 你月经姥姥
  • 还行

只希望一点,千万不要拍成《指环王》。别搞那些中国没有的神魔,矮人,精灵什么的,否则肯定扑街。尽量按老版《封神榜》拍就好。

39分钟前
  • 不禁女色
  • 还行

中国的类型片指你了

41分钟前
  • Ted 浙一
  • 还行

看到李云中做人物设定,冉平写剧本,感觉找的人靠谱,应该不至于弄成捉妖记或者说中国话的指环王那种东西。期待

42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封神榜里所有的人物选角都不难,唯独妲己,别再是范爷了,虽然她真的像狐狸,可也只是长得像而已

46分钟前
  • 还行

什么鬼“中国的《指环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老子叫封神……2019.12.30更新一下:看了预告想说上来标记一下,发现原来一年多前出概念海报的时候已经标记过了,还写了这么中二的留言,明年见啊!要对得起我当年的这份中二哇!

49分钟前
  • 黄百万水果店
  • 还行

看到网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嘲讽声音很不开心,如果我们都期待更丰富更多元的东西,那就应该积极肯定所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仅仅因为无知和偏见冷嘲热讽、置身事外的全盘否认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才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最大的障碍,我非常期待《封神》系列

53分钟前
  • 西奥
  • 还行

省钱出名的乌尔善联姻最烧钱的IP,祝福他吧

57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