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

战争片大陆1962

主演:浦克,李默然,周文彬,庞学勤,任伟民

导演:林农

 剧照

甲午风云 剧照 NO.1甲午风云 剧照 NO.2甲午风云 剧照 NO.3甲午风云 剧照 NO.4甲午风云 剧照 NO.5甲午风云 剧照 NO.6甲午风云 剧照 NO.13甲午风云 剧照 NO.14甲午风云 剧照 NO.15甲午风云 剧照 NO.16甲午风云 剧照 NO.17甲午风云 剧照 NO.18甲午风云 剧照 NO.19甲午风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王秋颖)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周文彬)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李默然)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两次请命同日军作战,李鸿章均拒绝,并借邓世昌揭露方伯谦渎职之机将其革职。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行为可歌可泣。

 长篇影评

 1 ) 经典影评,

甲午之痛,痛在心肺, 120年前这段历史被青年人刻意或无意淡忘,很多当下的国人不愿意再提起,它让人辛酸,过于沉重, 恰恰是因为记忆太清晰,太过痛苦,又不得不一次次提起 。但是,中国近代史上,在腐败的满清无数次的战败中,在1100多项不平等条 约中,何以甲午海战与《马关条约》,会让我们心痛至此沉重至此,无法忘怀 邓世昌,广州番禺人,史称“中华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性格刚烈而内心细微,自幼学习海军、精通英文,天文地理、文武并熟,多次赴欧洲购舰亲驾回国。尤其品德高尚,孝敬父母,重情重义,是一个正直无私的舰长 甲午大海战中,“致远”舰中弹400余发,在重伤弹尽之刻,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冲向敌阵,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中弹而沉,他落水后拒绝救援,爱犬叼其发辫而救 ,邓世昌仰天长啸,挟爱犬同沉……惊天地,泣鬼神,壮烈之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用鲜血去警醒国人。正如甲午大海战, 影片中邓世昌说的 誓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还在醉生梦死的国人    事实证明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至少在后来的 历史进程里,英雄们的牺牲是没有白费的。 那么现代青年现在应该做什么呢?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的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确乎是缺少一些于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愿了解它就不存在了。 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 在我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因歌舞升平中现代青年在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与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不是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而谈及英雄,便无法不谈及影片中邓世昌这个角色。 我去过马尾船政学堂的,甚至还有马尾炮台的遗迹。那里记录着曾经地兴亡与荣辱。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 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 “与舰同沉”的理 念。用鲜血警醒国人 这比当时那些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光辉地多。伟大的多,人活一世,并非只在乎钱在乎名 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 ,他做到了。做到了英勇无畏,誓死如归 陆毅的表演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对于演员而言也是一个灵魂上的淬炼 。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不敢想象,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是否还会有人再拍甲午,是否还会有人去费劲心血去竭力将这段历史还原,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演员在为自己的角色而骄傲,是否还会,还会有青年去为这部电影捧场,热泪纵横   是否还会有热血青年愿意传承

 2 ) 《甲午风云》

在历史上,经过甲午海战,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到现在这部展现以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 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3 ) 《甲午风云》随感

我是甲午战争的历史爱好者,对甲午战争有或浅或深的了解。我想谈谈《甲午风云》,谈谈甲午战争和邓世昌,进而再发散一下,谈谈民族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见解粗陋之处,欢迎指正批评。

给四星是稍微有点高了(实际我觉得值三星半),但是冲着以下三点原因,再加半颗星:

1、爱国电影,价值观很正

2、演员等非常敬业,演出了哪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样子”

3、1964年的老电影,具有历史价值。值得回顾。


出生于1997年,但我永远无法忘记1894年9月17日午时打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海上战争。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来,我仿佛都能听到大东沟上空的隆隆炮声,嗅到从烟囱冒出一直飘散到历史尽头的团团黑烟,看到战舰交错白刃相向(文学手法,甲午海战应该是没有白刃战的),尝到不止于苦涩的黄海海水,听到,水兵们在甲板上的奔跑呐喊。或激昂,或绝望,或悲恸。每回忆起这场战争,我的思维总是会长时间停留在一艘名为“致远”的穹甲巡洋舰,它在北洋舰队最为危急的时候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也许还有鱼雷。)纵使甲午战场如何昏暗混乱不见天日,它的疾驰却犹如雄壮的烈日迸发无法抗拒的能量。它的管带和水手们是如此的视死如归:注定失败的战争、注定葬身的命运,却有无所畏惧的决心。


《甲午风云》的随感和评价

暂且抛开史实的准确性,演的很好,做的用心,情真意切。民乐的配乐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我们很容易被带回那个时代。没有高科技,仅凭演技、剧本、配乐,一些基础设施和有限的外部援助等,在60年代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可以了。我有一个感受是:打仗固然难,但是在晚清“想要”打仗更难。即使请战也要冒着被革职甚至杀头的风险,即使想为国杀敌可能也会被怯懦小人背后谋害。这也许是比战争的injure更加painful的。

溢美之词不必多讲,我谈两点问题:

1、剧本的思路有问题。全剧太过于依赖邓世昌了,从开篇到结局几乎都是围绕着邓世昌展开。邓世昌固然是一位十足的正面人物,他的形象(包括丁等)也许因此塑造的足够充分(但也许仍然会脸谱化。什么叫不脸谱化:邓也是人,他面对残酷的战争就没有一秒钟动摇吗?是人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动摇对不对。真正的英雄应当是即使害怕过、动摇过,仍然能贯彻自己的信条。),但是没有邓世昌就打不了甲午战争吗?不是。当看到《甲午风云》这个宏大的主题时,观众期待的应该是对于甲午战争始末有一个全面、透彻的描绘,战争应该是主题(可以商榷),然后在其中涌现了英雄人物和叛国小人芸芸众生等等。《甲午风云》大半片在动嘴。然后真的开战了,描绘的极其仓促(对于日舰就不用说了,就给了吉野舰长和随从、水兵的刻板镜头,完全忽略了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为首的本队。):列队形、旗舰旗杆被炸、致远接替旗舰、邓世昌发号施令王国成开炮打得很准、炮弹用完了、邓世昌说“撞沉吉野!”(我一脸期待等着他做最后的演讲,结果一点也不浪漫!)、致远追吉野跑(真的能追上吗?)、致远沉——结束了!我想替全体观众问一句:我们的战争呢?这就结束了吗?

最后,这部电影如果让我命名,我会叫《民族英雄邓世昌》。它承担不了《甲午风云》这个主题。

2、历史考证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撞沉吉野”从史料来看并不真实。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三时许,直到致远沉没之前,邓世昌可能从来没想过要撞沉吉野!2011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不清了可能不准)刊登文章,(借致远残骸被发现的机会)专家重新考察文献并用模型推演,还原了黄海海战始末。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致远当时突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炸着火的旗舰定远(也可能是为了追击敌弱舰赤城)(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核心攻击目标,也是北洋舰队最强大、最珍贵的两艘战舰),结果因受到敌主力舰队极其猛烈的炮火攻击而被击沉。而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当时作为第一游击队旗舰已经绕到北洋舰队后方,致远需要掉头180度才能去撞吉野!

任何中日官方、民间的文献均无致远去撞吉野的任何记录。

再者,吉野的最大航速高于致远数节,这点邓世昌身为管带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船有没有对手快。他真的能撞上吗?(不过并不是说致远没去撞吉野他就不是英雄了,这点后面还会谈到)

定远管代刘步蟾在剧中被描绘为站在方伯谦一边的反面角色,但事实上刘步蟾是一位爱国将领。威海卫港失守后,他毅然炸舰自沉。(为什么自沉?同级舰镇远被日本人俘获后,以原名编入了日本联合舰队,并以此羞辱国人。)

致远真的接替了旗舰指挥吗?即使定远信号旗被毁,第一备用旗舰不应该是同级的镇远吗?

此外,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军门)和镇远管代杨用霖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都拒降自杀,难道偌大《甲午风云》只有一个英雄邓世昌吗?

另,剧中“炮弹里全是沙子”的剧情也存在不属实。北洋水师确实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本,但原因并不是这样。(详情自行考究)

这方面我不得不说几句:我们总说日本的教科书歪曲历史,逃避责任,我们的教科书对于历史就足够重视了吗?我记得我上中学的历史教材介绍甲午战争的篇幅好像只有区区半页,放了两艘船的照片和邓世昌头像就算过去了。这样真的可以吗?我们的国民真的了解历史真相吗?你看,64年的电影,就已经在历史考证上漏洞百出。

所以,这是一部有诸多缺陷的好电影。所以我也真的期待一部运用现代技术拍摄的更加优秀的甲午战争作品!(没错它不是《1894甲午大海战》众所周知它只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精简)

甲午中日战争(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事实和反思

我最后发现无论致远是不是撞吉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邓世昌是一位英雄。北洋水师有很多英雄,他们也许只是水手,他们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却无法拯救必败的命运。甲午中日战争让我感到,最难的不是打不过。而是明知道打不过,却还要以100%的勇气去面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世昌对他的水手们说的话: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现在的形势危急,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甲午战争是一场清朝(基本上)必然失败的战争。我们纵使有两艘巨型铁甲舰和四门双联装大口径主炮(当然,“大口径”是对于19世纪末的历史背景而言)(我去威海参观过定远模型,那主炮确实够大,黑漆漆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北洋舰队的大部分战舰都是19世纪80年代从欧洲订购的(比较老旧),当时清朝海军的强势让日本人极其惊恐,所以接下来的10年就有了天地逆转。北洋舰队虽然操练勤奋,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和更新装备,十年后还是那几艘旧船。日本在这10年举国上下疯狂敛财,最终以最快的速度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弹药。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日舰炮的平均射速是清舰的10~20倍,而每发炮弹的威力是清炮弹的100余倍!后人对于日舰残骸的考察发现,参与甲午海战的日舰被命中的多是要害部位,说明北洋舰队的水兵们打的非常准。奈何威力实在相差太多。事实上,致远舰很可能在冲出去掩护着火的旗舰的最后时刻,承受了来自多个日主力战舰的死亡火力。现在想想,不沉才是见鬼了。方伯谦之流以及主降派也就不是不能理解了:如果对手比你强20*100=2000倍,不跑、不投降还等死吗?当官的都不傻,差别只是责任心。

关于战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国际社会无不呼吁叙利亚停止战争,让人民免于苦难。但是却有必须要战争的时候——不是侵略战争,而是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时候。有说法认为,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是罗斯福一手策划好的,目的是为对日宣战提供借口。因为罗斯福意识到必须要参战。为什么必须要参战?日本法西斯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疯狂扩张,而一旦日本继续扩张对美国西海岸产生威胁,美国在欧洲的兵力就不能保证,而一旦不能保证,协约国就有可能输掉战争,法西斯就可能胜利。当时,美国的民众不懂得对日宣战的急迫性,有女议员投了宣战的反对票。固然,打仗会死人。但是不打仗会亡国。美国的参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海战也是这种“必须要”的战争。我们可能打不赢,我们根本打不赢。但是就像百姓的愿望那样:必须打。要守护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要向对面的侠客亮出自己的剑。这也是《甲午风云》的启示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今年2018年,这十年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很快。我们习惯于微博微信,我们沉迷于电视剧和游戏,我时常在想:发展的越快,是不是迷失的也就越快呢?对于历史,应该尊重而不是扭曲,应该铭记而不是背叛。120多年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们的先辈为了祖国的事业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对他们愈了解,我们就愈珍惜今日的和平,就愈发明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些东西网红直播不能告诉我们,内涵段子不能告诉我们,低俗的电视和游戏也不能,需要我们静下心仔细领会。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4 ) 观后感

这部影片很真实,很吸引我。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我看这部影片时十分激动,真想把那些人都杀了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被邓世昌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5 ) 观《甲午风云》

观《甲午风云》

诗/碎岁

如今我们生活在炮灰里

由于你们的存在,英雄们

我不能说自己是最痛苦的人

一百二十年后,你们的子孙嚼着转基因主粮

没人去听那首《十面埋伏》了

推开房门:树枝上结满了掺沙子的炮弹

未来他们生活在云朵中

前提是闪电不去劈击空中的家园

天地良心!他们胎死腹中不是因为有个淫荡的母亲

正如人类不关心肉食来自另一种生灵

动物们不会忆起人类的往事

它们在废墟上玩弹壳,退化成比人高级的物种

1894,我把这个年份输入谷歌

我拔下电源——我试着不让殷红的海水漫出

但没有海水,我重启电脑看到了AV女优

下一代。你们的骄傲仅在于空前绝后

酗酒、吸毒、停止一切锻炼

一样活到世界大战

 6 ) 甲午风云

流金岁月重温《甲午风云》,诸多感慨。

甲午战争,一场打破世界GDP名列前茅的虚假繁荣帝国的战争,揭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史屈辱的序幕。

这部电影阐明了一个道理,个人英雄主义救不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救不了中国。坚船利炮的清朝海军一败涂地,说明一点,战争,永远靠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形式运动,靠的不是武器,永远靠的是使用武器,驾驭战争的人!

理念的落后才是真的落后,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没有出路,开疆拓土、积极进取才是保持强大的法宝。

努力吧,每一个中国人,大家都要明白一点,不仅仅是落后才会挨打!

 短评

国产战争片补遗。在特殊年代带有特殊目的的历史主题佳作,能够在技术上还原的部分堪称典范,无法自主书写的部分留下了时代印记的遗憾。

3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对照《1894·甲午大海战》,我觉得1962年这部更好。虽然当时古装片的表演方式,今人可能不习慣,但在剪辑、叙事和场面调度,包括打光等细节却都不错。我的教育中真没听过"邓世昌",和同学讨论之后才明白。洋人和日本人都说中文,一下子看得我糊涂了:)

6分钟前
  • 麦公关
  • 推荐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屡次请求对日作战却遭贬黜,因两国开战被复用后在黄海海战中率领官兵殊死奋战、以身殉国。李默然老师塑造的邓世昌令人难忘,“撞沉吉野”的情节相当悲壮。电影缺点是出于艺术性对史实进行了改编(譬如以讹传讹的“撞沉吉野”),部分角色过于脸谱化。

7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推荐

6/10。声画蒙太奇最撼人心魄的一幕:王国成和未婚妻在渔港劳作,未婚妻担心鬼子会打进国门,此时王国成果决的面容和渔民拉网的群像叠置,船工号子声的声浪就像立体的交响曲,以听觉补足视觉强调广大老百姓保家卫国的信心。衙门庆功宴、请递万民折、外国使节和被捕日谍与邓世昌在官邸展开舌战,民间吹打乐的背景伴奏很慷慨激昂,当北洋舰队被命令熄火,富有民族原生态特色的琵琶音配合邓世昌心急如焚的脚步,传神表现出战事被延误的急切心理。但中国导演一旦涉及战争场面,空间调度就变得混乱可笑,最后海战同样的机位,前进的吉野号却从前景切换一下镜头退回中景,北洋水手抱着炮弹在甲板上来回乱窜,擅离岗位分不清前、后主炮的炮位,毫无想要展现的英勇气势,吉野号的鱼雷特效直接从海平面发射令人误以为是导弹,各种扎眼的错误把史诗变为欢乐的闹剧。

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老电影了,十年前看的,那时候挺喜欢,音像店里头看的是封面很封面的介绍,说什么获得多少奖多或少奖的是最吸引我的,常泡在里头淘碟,记得那时候有家音像店里头摆了美国强奸什么大案什么的,当时是由衷的罪恶感啊

12分钟前
  • 悯笈
  • 还行

一句"撞沉吉野!",气势何其恢宏,气志何其壮烈!可惜政府不争气,长使英雄泪满襟。政府太弱注定是个悲剧!7.5

1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那个年代历史题材基本上都不尊重史实。这个片子为了塑造邓世昌这个正面形象,把刘步蟾和李鸿章等都在违背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扭曲丑化,同样是爱国者为了给“撞舰”壮举让路而背负骂名,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得分还这么高。。Orz。。都washhead了咩?

18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这是真正的大制作。隔了五十多年仍旧觉得是大制作。这才是真正的李鸿章。各位不要再被走向共和欺骗了。越早的电影越有接近真实的底层群众和封建官僚的模样

20分钟前
  • 幽若/ty
  • 推荐

邓世昌请战,被革职在家。刘步蟾趁机在军营做戏给水兵,诽谤邓世昌畏战,水兵们将信将疑来到邓家院子,一曲忧愤的十面埋伏从卧室里传出,水兵们顿时就明白了,邓大人还是邓大人。这一段院中闻曲,特别动人,隔窗看影,闻曲会心,久违的中国式的浪漫主义。

25分钟前
  • TUO
  • 推荐

3.4 經典的早期正義類型片,宣揚愛國主義情懷,正角正氣凜然,奸角獐頭鼠目....有的鏡頭十分妙趣....

29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在领导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31分钟前
  • lee
  • 推荐

每次看都热泪盈眶

3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了历史,以便突出人物矛盾,但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影响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这部影片贬低了李鸿章刘步蟾,突出邓世昌的伟大,有失公正,让我说,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

41分钟前
  • 鲁西狂人
  • 推荐

虽然李默然的表演值得推崇,但本片对历史的肆意篡改,多处情节严重偏离事实的情况也绝对值得人们的诟病与反思。

46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

那年头,看了这部,哭着喊着要去当海军!!

50分钟前
  • .
  • 力荐

北洋舰队一百年前就此覆灭,今日的中国海军不知道会不会出现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闻该片邓世昌扮演者李默然老先生去逝,怀感童年观看此片时为之嚎啕大哭,莞尔,愿老先生走好。

5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邓世昌是来拼命的”“开炮啊”“太近了”……艺术和情绪感染力极强的中影经典。虽然片中主要角色来自投拍方长影厂的固定班底,比如浦克庞学勤李颉周文斌方化,但最出彩的两位反而是从辽宁话剧团请来的特邀,演邓世昌的李默然与演李鸿章的王秋颖。一正一奸,一热一冷,极具张力,统辖全片,更神奇的是居然靠着许多大特写镜头做到的!为什么神奇?因为这本该是电影演员的专长。两处用典:一、邓世昌深夜抚琴十面埋伏,情绪激昂,曲中弦断,貌似用力过度所致,隐含意思却是在仿古伯牙叔齐,代表了这位北洋水师的军界精英与屋外聚拢听琴的水手们(人民群众无产代表)消除隔阂互为知己。二、渔民父女的角色构设疑似借用了京剧经典曲目《打渔杀家》的萧恩(其实就是阮小七)父女。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女儿划桨,父亲掌舵,智擒东洋特务交付致远号!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精神是好的,不过史料考证是混乱的(在80年代以前还算主流,21世纪后更新了好多史料,推翻了好多影片中的情节,比如致远舰是锅炉爆炸而非中鱼雷爆炸),道具是扯淡的,战斗是想当然的。

60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还行

李默然已经没了 不会再有第二个邓世昌!。。

1小时前
  • virgin
  • 推荐

李默然话剧演员出身,肢体语言和表情都很戏剧化,在电影里有些夸张,但胜在正气凛然。这段历史后来还有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感动到我。

1小时前
  • 新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