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道格拉斯·M·格里芬,克里斯·阿斯沃思

导演:彼得·博格

 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3深海浩劫 剧照 NO.14深海浩劫 剧照 NO.15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22

详细剧情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

 长篇影评

 1 ) 《深海浩劫》:缺乏内涵但场面壮观

电影还原了墨西哥湾的那场灾难,也成功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但是电影并没有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没有真正的将主角的作用发挥出来,仅仅以马克.沃尔伯格为切入点来引入故事,显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毫无重点没有剧情的设置,让电影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尤其是马克.沃尔伯格所引入的家庭元素,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没有突出什么家庭观念与情怀,毫无重点的叙述故事让电影缺失了价值观与是非观的营造,电影更像是为了展现灾难而故意添加进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如此,让电影难以找到重点更将剧情塑造的乏善可陈,不知何意。电影想要为我们追溯灾难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想将钻井平台工人们对于挽救这场事故所做的奋力抗争,只是片面的刻画出BP公司领导上层的巧舌如簧与平台工人们的极力抗争,显然有一种片面刻意的行为,尤其是当灾难发生了以后,所有的人员都乱作了一团,没有什么人与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与话题性的行为,仅仅突出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让人难以看到影片当中那种发光发热的地方。电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的用一种横加干涉的方式来指责公司将前来检验的人员撤离的行为,从主观上已经造成了一切原因都是公司高层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而当后续情节展开的时候依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图在里面,让个人感情的发泄完全渗透到了电影里面,这样的做法显然只能证明导演是有意的将自己认为谁对谁错的观点强加进去,也就忽视了我们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场事故,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做法太过偏激。

  作为电影的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显然没有作为第一主线的存在,更没有发挥出力挽狂澜的作用,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电影的核心,反而变成了一个支线的存在,就是电影没有真正的选准主线的存在,于是就随便找了一个可以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担当主角,而至于所谓发生整个灾难事故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找准人物去进行叙述。唯一一个能够切入整个事件核心的公司高层约翰.马尔科维奇,显然已经将他作为反派一样的人物存在,也就很难在故事上以他为人物重点,于是乎在整场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像电影当中表现的一样,约翰.马尔科维奇在事发现场被喷满泥浆,而马克.沃尔伯格则还在卧室和妻子正在视频聊天,则至于由老戏骨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站长则还在澡堂里面洗澡,如此人物环境所在位置的确定,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人的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如此再来一看,电影选择了一种以主观形式叙述的表述方式显然将电影的剧情带入了一种万劫不复的境界里去。没有人发现了灾难的产生,也没有人阻止灾难的产生,更没有人能看出灾难的产生,但导演却一边倒的营造出来灾难的产生是因为公司高层的决策造成的,可是灾难产生的时候正是在做质量检测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问题并不能胡乱的指责到底是谁犯的错,就是因为导演用一种过于主观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了事实的真相。

  电影虽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来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但是整个场面营造与调度的却是恰到好处,正是应了那句话,剧情不够场面来凑,没错的,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为我们营造出来了一个既壮观又惨烈的这样一个灾难场景。在这个场景当中,电影全面的展现出来各种惨烈壮观的灾难奇观,不但让人感受到在灾难当中的无能为力,也突出了人性中那善良又伟大的举动,面对灾难时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能够选择帮助别人更是人性中所展现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于是,在经过前一段时间温吞如水不温不火的苍白表述之后,在电影的后半节彻底的大爆发,用场景来震撼我们的心灵。只是在这种灾难片中始终少不了主角光环的英勇救人行为的出现,不知道这种情节是不是真实情况下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我们眼中看来,这种狗血的救人模式实在有点老套陈旧与太过平凡,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以后还要在最后的时候在看这个,让人感觉很扫兴。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追求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只可惜对于这部电影而来,真实事件改编很显然只是一个幌子,剧情人物改编给人的感觉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正面人物形象过度正面,反面形象又过度反面,总感觉电影当中弥漫着相当强烈的个人情绪,那种指责式的描述手法呼之欲出。这一点明显没有真正的正视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不幸与痛苦,一味的指责式的描述只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我们真正讨论与再现的是整个事件发生所引发的原因与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而导演挑起战争的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可取。这也是一部马克.沃尔伯格最没有主角光环的电影,电影里面的他可有可无,几乎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一点分量都没有,除了在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表了一些专业观点以后,电影的其他部分就几乎是一个路人甲了,不但没有引导什么剧情内容,还过度的将家庭戏份分散了电影的剧情主线,这种故意渲染与煽情的人物在这部以灾难为主的电影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对于马克.沃尔伯格来讲,充其量只是电影当中的一个小角色,分分钟远离电影的核心内容,更与故事发生的重点沾不上边,这种丝毫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怎么可能在电影中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让他成为了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男主角。

 2 ) 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

前面近四十分钟的铺垫沉闷乏味,人物的对立冲突浮于表面,毫无戏剧性可言;灾难片常见的救人场面被导演拍成八股文,四平八稳,毫无惊心动魄之感。如果拿掉钻井爆炸特效,这几乎就是一部安全教育纪录片。这类改编电影还是霍华德.朗来拍比较靠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这部对话采访电影都拍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3 ) 聊聊我所知道的

为什么打五星?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自我介绍下,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来自海上。
影片开始介绍了几个主角的家庭,看似生硬,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普通人,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家长里短,再正常不过。永远修不好的柜子,永远修不好的车子,这样的例子太多。每次分离就是都充满了不舍,尤其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对于外行来说,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于地下,所以更别说介绍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太难。主人公就很聪明,易拉罐,轻而易举,简单易行。
坐着飞机去上班,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和公交车没什么差别。撞上鸟,或许是一个不详的开始,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到了平台,和同事交接班,顺带拉拉家常,吹吹牛逼,讲讲在家里的趣事,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钻工说自己毕业于哪哪哪个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内差不多都是这样,全是大学生。
事故原因,事故经过都讲的还算详细,画面处理的比较震撼,不做过多评价。对我而言,这是个对外介绍的窗口,打分什么的肯定会多多少少有点片面。
最后有些人在质疑,只不过是死了几个人而已,算不上灾难片,真正重要的是后来的污染。我感觉,说出这样话的应该都是坐在办公室的官老爷。能侥幸逃出一命已经得感谢苍天了,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官老爷哪一天在遇到危险时能不能逃出生天。
这部电影是我拉着父母一起看的,我本来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工作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多么轻松,而老爸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只不过是一个安全事故罢了,哎,我很寒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带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用意。发生这样的事故,美国尚且如此,我是不敢想我国会是什么样子。希望再也不会像渤2那样。
写的比较乱,想看就看吧,不看也无所谓。

 4 ) 深海浩劫:一部纪实风格的灾难电影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是上周看完媒体场之后写的。原文可戳

电影《深海浩劫》昨天在北京举办了媒体首映场,虽然早就可以猜到电影的主要情节和结局,但还是在观影过程中被震撼到,全程都在屏息凝神,紧盯着银幕上升的烈焰。作为一个灾难片而言,这无疑是成功的。

《深海浩劫》海报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即六年前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在名为“深水地平线”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员照常作业。他们开采的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后,预算超支。租赁此钻台的英国石油公司和负责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见不和。前者无视安全隐患报告,希望工人尽快赶工。

当晚9时45分左右,发生了井喷、爆炸和大火,11人遇难。钻井平台燃烧36小时后沉没,大量石油泄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区域的生态大灾难。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这一灾难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911。

漏油事件后的鸟类

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为之震惊,而大多数媒体所聚焦的重点在于大量原油泄漏对该区域造成的生态破坏,却只有少数媒体关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难的11名普通工人。导演彼得·伯格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拍摄了这部完全纪实的电影。

导演彼得·伯格在执导过程中,格外强调这部电影要忠于事实。为此,他逐一拜访了11位死难者的家属。在倾谈间,他感受到他们失去挚爱悲痛的同时,亦感受到他们要面对的生活苦况。
 
导演彼得·伯格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很鼓励我,因为与死难者家属见面时,我可以诚实、清楚地告诉他们,我想做的只是如实地把当晚的经过搬上大银幕,让观众了解这些被忽视了的情节。

同样为了力求真实,导演拒绝使用电脑特效技术来布景,反而在一个水库中搭建了1:1的实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钻井平台,甚至从真的钻井平台上拆下屏幕、按扭,安装在布景中的控制室内,务求一切做得逼真。这大概也是该片预算高达1亿美元的主要用处。

1:1的布景

导演认为:重建钻井平台不单是让演员和幕后人员能够投入其中,更是想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钻井平台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过,彼得·伯格也澄清自己并非排斥使用电脑特效。电影中大量井喷、爆炸、大火的场面 依旧是用特效完成的。

忠于事实必然会在故事情节上做出牺牲。虽然导演本人认为这一夜间12小时内发生的巨大灾难已经有着足够的戏剧性,但是电影的前半段依旧让人觉得有些无聊,主要人物都像是流水线般地走个过场。

身为主角的马克·沃尔伯格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工程师,却在前半段的剧情中总是处于尴尬的配角位置,只能在后面的救人情节中,才展示了自己的主角光环。比如在钻井平台和石油公司双方起争执的关键剧情中,他的发言只是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反而两位老演员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针锋相对,演技逼人。

《深海浩劫》剧照

除此之外,平铺直敍的剧情编排,一切尽在意料之内。正如前文所言,这是一部还没看就知道主要情节的电影;而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完全依赖特技和画面,反而不是剧情上。所以说作为一部灾难片,它是成功的;但作为一部试图记录或反思在这一灾难的电影,它依旧有些力不从心。

《深海浩劫》剧照

非常明显的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事故发生之后的追责过程、拯救生态的问题,甚至就遇难者的角度而言,也是展示得比较少的。电影的最后,幸存下来的主角受到遇难者家属的责问,并匆匆离开,然后字幕出现,11位遇难者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展示在大银幕上。

11位遇难者照片

当然,这一切都与导演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单纯地展示了这一灾难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无名英雄所做出的牺牲。因而,电影一方面没有一般好莱坞大片那样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在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过分的拔高。

《深海浩劫》剧照

最后可能有部分观众会对电影中的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工作过程稍有疑惑,电影通过主角的女儿非常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这一点:

海底的石油是亿万年前的恐龙被不断挤压形成的,它们就像是一个怪兽,始终在寻找出口。而石油钻井平台正是给了它们这个出口,并通过各种设备控制住这头怪兽,不让它肆无忌惮地喷涌。当钻井平台完成施工之后,石油公司才会前来采油和运输。

《深海浩劫》剧照

简单来说就像是一罐摇晃过的可乐,在上端插入一个管道,并通过灌入蜂蜜使其暂时密封。电影的关键就在于这一设备因为质量不合格失效了,而真正喷涌而出的就不是可乐了,而是泥浆、碎石、原油、甲烷以及那头被挤压了上亿年的大怪兽。

 5 ) 聊聊自己的感受

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6 ) 水深火热!带你领略好莱坞电影工业手法的精华

一直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搞不明白,明明是讲述钻井平台事故的灾难片,却起了一个《深海浩劫》,跟当年《惊爆海底城》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讲述水下的故事。其实电影的片名叫做“Deepwater Horizon”,深海地平线,是那座钻井平台的名字,这个译名也无可厚非。但还是要吐槽一下,西方灾难电影在内地的译名其实都不算太好,之前《危情时速》《末日崩塌》《不惧风暴》之类的,听上去跟山寨片一样。相比之下,《深海浩劫》算好的了。

言归正传,片名一般,但电影很好。 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4月20日发生爆炸并沉没,11人丧生,一个月内整个墨西哥湾几乎被浮油覆盖,导致 英国石油公司损失300多亿美元。

这部《深海浩劫》描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真实OR俗套?

由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剧本的拿捏程度自然要轻松不少。照着当时事件发展路线,再融入一些家庭个人因素加以润滑,便是典型的商业片路线。如果本片的剧情放在一部成龙式电影当中只不过是让英雄大显身手的一个好机会而已,但本片“有史考究”的前提限定了本片的题材,所以说也别想着有什么云霄飞车或者飞檐走壁的大侠现身之类的夸张情节出现,英雄主义和“最后一秒拯救”大法不太适用于这类灾难电影。

这就是基于真实事件灾难电影与原创的灾难电影之间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说某某灾难片俗套,但诸如《危情时速》以及《深海浩劫》,是与俗套不沾边的,因为再离谱或再循规蹈矩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但这种灾难片也有一个很难攻关之处,因为在电影结局早已注定,让整部电影缺少了生死存亡的悬念,这需要考验到导演在叙事方面的张力。然而《深海浩劫》的观影过程实在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一点上彼得·伯格的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了大用场。

气氛渲染的功劳

彼得·伯格是一个很会拍真实事件的导演,与小马哥合作了三部电影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还有未来改编自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日》。比起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的记录片式表现手法,这位导演的风格更加向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模式考虑,即“气氛性渲染”。、

他之前那部《孤独的幸存者》就是如此,观众都知道这一小队最后只有马克·瓦尔伯格活了下来,但在观影中依然惊心动魄。彼得·伯格这种手法,就是用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对即将到来的事件做铺垫,随后再利用剪辑和摄影手法调动观众胃口,烘托整个事件的气氛。 《深海浩劫》也是一样,电影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铺垫。而且比起灾难场面来临之后的视觉冲击,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当属负压测试到井喷前夕这段故事,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用画面调动和情节推进,将即将到来的危机渲染的极为揪心,好几次都以为灾难来临,但转头来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负压测试中,环境音效效果突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的气息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摄影机采用大量的仰拍画面来展示钻井平台硕大的身躯和狰狞的一面,此种做法让人似乎感觉到了这个金属巨怪强大的气场和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而爆炸来临之后,又利用大量俯拍来展现灾难现场的宏观场面,两种不同摄影方法的对比无疑烘托出钻井平台一静一动时截然不同的两面,就像一只怪兽,吐出嚣张的火焰!

导演的叙事手法和电影的技术手段为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更增添了一份紧张气息,显得夸大而不夸张。

好莱坞的游戏规则

《深海浩劫》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天灾,只有人祸,包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石油公司高官,在利益和上层压力的基础上忽略安全环节等等。作为事件性作品,本片也不像《迫降航班》那样专注于灾难之后的物是人非,本片在人物方面并无过多笔墨。 有意思的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噱头,就是对主角家人的塑造。还记得《勇闯夺命岛》和《世界末日》中,在事件发展中安插了主角妻儿的角色,比如《世界末日》里在航天中心与父亲对话的丽芙泰勒。这样的做法使得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其家人的心,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深海浩劫》同样如此,都是好莱坞拍摄技巧的常规选项。

而且本片除了还原真实事件外,也有遵循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将马克·瓦尔伯格饰演主角,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刻意的放大。于是我们看到了攸关之际“你跳我也跳”的场面。所以别看《深海浩劫》的故事源自真实事件,但实际上本片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工业产品,情节紧张,英雄主义,还有最后一刻的圆满结局。 电影的故事就是顺水推舟的发展而下,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还原一个事件发展的过程,电影的铺垫还是略显过长。说道这里,想起了另一位很会烘托气氛的商业导演,已故的托尼·斯科特,他是一个将好莱坞电影工业吃透的牛人。后者的《危情时速》是我看过最扣人心弦的真实事件灾难电影。假如《深海浩劫》交给托尼·斯科特的话,效果又会怎样呢?

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起到了解释说明的目的,真是面面俱到。 PSS,作为电影的发生地,路易斯安那州,电影前半段展示了著名的阿查法拉亚盆地的美景,航拍之下的沼泽湿地,非常美丽。然而现实情况是,就是由于石油开采,让盆地三角洲地带割得支离破碎,墨西哥湾的海水长驱而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不复存在。

 短评

讲述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细节尤其丰满;就是星条旗飘得太多,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主旋律电影,看美国人把圣经当红宝书念我想😄。BTW井爆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震撼的视效了,真特么壮观!!!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谈不上跌宕但很揪心,前期铺垫相对冗长,但最紧张的是测试负压+井喷前夕那段,叙事张力强大,后半部场面戏绝对赞,通篇重工业质感是我喜欢的地方。彼得·博格把这个很平常的人祸事件拍得很带感。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

1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一个愚蠢的甲方为了省钱赶进度拖死一整个乙方的故事XD。虽然每一面flag都插在意料之中,但是电影节奏控制得非常漂亮,人物智商也一直在线不故意作死。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场景我印象中也不常见,它本身就给我一种人类的神迹在挑战地球的悲壮和敬畏,值得一看。

15分钟前
  • Jayond
  • 推荐

开场铺排太多专业技术名词略枯燥,好在后半段重头戏的连场华丽镜头(点名那个跳海跟拍长镜头)和逼真音效,造就上乘观赏性。

2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25分钟前
  • Rilkelee
  • 较差

三星半。铺垫了一个小时,好在最后半小时实在是紧张+催泪。人在危难关头还能想着阻止事态更加严重这就是职业道德吧,致敬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片尾出现的那些照片视频还有去世的人的名字实在是太催泪,他们曾经鲜活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永远是无利不起早,Fuck!

27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不错的灾难片,Peter Berg对音效和形似音效的配乐的使用非常有见解和天赋,上部作品《孤独的幸存》印象就特深刻。

2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电影还不错,结尾还看哭了...说一下事后影响:英国石油以208亿美元与美国政府和解,这刷新美国司法当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和解金额,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在内的哺乳动物全部死亡,甚至绝种...

3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I like Peter Berg...a lot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的过程,特效营造出来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为石油钻井平台的工人们的生死浩劫感到很揪心,安全是第一要务这是血的教训。不过影片过于主旋律,将重点突出在英雄主义救援方面,并未对这场人祸以及灾难造成的严重生态后果进行深刻反思,使得故事的深度不够,可惜。

43分钟前
  • 小波尔卡
  • 推荐

灾难片和动作片的规格,这片子的野心除了1比1的搭建油井的模型,连事件逃生的戏剧时间上也和真实的时间同步,营救人员到达事发地点的时间是35分钟,片中的火海逃生戏也是35分钟左右,可见彼得·伯格的野心,虽然难免还是会主旋律,但他的节奏一旦抓住你,就不会让你神经放松一秒钟警惕。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到位的灾难片。第一幕各种技术细节铺陈看似冗长,但对于后来灾难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伯格果然适合这种类型的片。至于有人说影片忽略了爆炸带来的生态灾难,难道这些现场的油井工人就不该被关心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马厩失火不问马而问人

5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比利.林恩之外,在十一月想看一些大场面美国片,这部可以尝一尝,纪实题材,写实主义,灾难片中算拍得不错的,观众想看的都有了,三星半推荐。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喷涌的可乐罐、撞机的空中鸟、迷信的紫领带,灾难的谶语仿若征兆。震天的火光中跪下祈祷上帝,不能拯救负罪的灵魂;一声声无人应答的点名,无法告慰悲痛的亲人。把工期换算成金钱,把人祸置换成天灾,片尾的十一张照片成为法庭实录的墓志铭。冗长的铺垫和专业术语令爆炸姗姗来迟,脚底的玻璃钻心的疼。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当你有一个学石油的男盆友 你就会被他拉去看这种片子

59分钟前
  • 茶茶。
  • 还行

视觉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对生态的破坏有多么严重,天津的灾难亦是如此,这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1小时前
  • 月下独酌
  • 还行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1小时前
  • davekozg
  • 推荐

不知所云又无从挑剔

1小时前
  • Choux
  • 还行

76/100 有人嘲笑狮门1亿美元预算打水漂,人家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拍一部严谨的写实的电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11个事故中遇难的人在片尾给了专门的时间悼念,我就问天津大爆炸什么时候也拍一个出来,有这一半的水平我就算你满分。

1小时前
  • SELVE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