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玛丽亚·德拉格斯,拉雷什·安德瑞斯,莉亚·巴格纳,马利娜·马诺维奇,弗拉德·伊凡诺夫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剧照

毕业会考 剧照 NO.1毕业会考 剧照 NO.2毕业会考 剧照 NO.3毕业会考 剧照 NO.4毕业会考 剧照 NO.5毕业会考 剧照 NO.6毕业会考 剧照 NO.13毕业会考 剧照 NO.14毕业会考 剧照 NO.15毕业会考 剧照 NO.16毕业会考 剧照 NO.17毕业会考 剧照 NO.18毕业会考 剧照 NO.19毕业会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2 04:22

详细剧情

  罗密欧(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Adrian Titieni 饰)和妻子玛格达(莉亚·巴格纳 Lia Bugnar 饰)结婚多年,两人共同养育着女儿艾丽莎(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漫长的婚姻生活令罗密欧和玛格达都感到疲惫不堪,对妻子早已经没有感情的罗密欧唯一的指望,就是将艾丽莎送出国留学,希望她能够尽早离开这个陈腐不堪的国家。  让罗密欧没有想到的是,艾丽莎竟然在会考前夕遭到了陌生男子的袭击,手臂受伤,导致她在之后的考试之中发挥不佳,为了不影响艾丽莎的前途,罗密欧不惜一意孤行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妻子和女儿的感受,殊不知,这一连串的举动,令他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长篇影评

 1 ) 当我看罗马尼亚的时候我在看什么

跟着包老师看了这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片。贯穿全片的手持镜头使得画面时常晃动,代入感极强,好像自己就站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也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电影内容也十分写实,有时甚至觉得导演只是拍摄了一个罗马尼亚的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看似每一个镜头都平淡无奇,但其实每一个镜头都饱含深意。我完完全全从这样的罗马尼亚中看出了中国的影子。关系、人情,这些元素实在是太中国了,在主流媒体无法发声但又心知肚明的时代,我们一不小心从现在的罗马尼亚看到了过去和现在的中国。去年刚刚经历高考的我自然是明白毕业会考对一个学生来说的重要性。我也想过要去英国留学,也为绩点苦恼,所以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另一个中国,还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导演似乎没有刻意讲故事,全片平淡没有大冲突的剧情却使人感触良多,当我们大谈公平的时候我们还是在谈关系。关系网和蜘蛛网一样,一旦踏上,就再也没有下来的机会。影片里总有人说另外的一个谁谁谁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好的人”就是指能通过关系网疏通的人。这样的“很好”着实讽刺。

影片里的妈妈说过一句话“但我知道公平坦荡需要付出代价。”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坦途,但平静的真相不过是利益纠结恰好达到的平衡,一旦关系网中的一环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会扩大,使得关系网溃烂发臭。

真的不是令人愉快的观影体验,全程像家庭录像带一般的手持实在是令人眩晕。影片也没有配乐,只有人物的对话声和环境音,太过真实,太过生活化,也太使人困扰。

这部影片对从来没有看过罗马尼亚电影的我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2 ) FIFF6丨DAY5《毕业会考》山雨欲来风满楼,直至分崩离析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毕业会考》,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父亲们黑暗绝望的毁灭评价了!

墨夜轩:

The daughter’s success declares the father’s failure.

汤达人:

父亲这个角色已经做到他能做的,但是父亲依然是社会的“毒瘤”只是轻重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作为一个医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太过于压迫,女儿的选择有一股叛逆性,让人怀疑是否是她自己的选择还是单纯对抗父亲。无论女儿还是男孩都是心寒的。

薛Tony:

以小见大,很简单的故事却折射了整个社会的生存法则,社会的道德评判在一个家庭中体现。父母教育孩子,正如社会约束每一个置于其中的人。满口仁义道德,诚实守信,不断地渗入,导致他们也相信了那些不可能真正做到的标准。不断地说教与要求,却在真正需要将所认为的观念付诸现实时,背道而驰,还要你认清现实,怪你不懂世故,直至一切瓦解,微笑接受。ps:女儿都要大学了,父亲还在女儿洗澡时随意推门,真可怕。

日烦夜烦:

山雨欲来风满楼,直至分崩离析。焦灼而丰富的男主角形象;浓重的呼吸感,锋利的影像手术刀。台词过密很催眠。本届最有大奖相的选手已经呼之欲出。

淡水河边:

故事是对社会的批判,从中年危机的男主视角的写照去映射社会,以毕业会考为为引子一步步引出社会里的各种问题所在,细腻正确的刻画了不同年龄段里对于人生的选择和对于社会的认知,很多地方都算比较常见也很成熟,没有432给我的震撼感,这个故事在相似的社会里的我们会有比较深的感触吧。

我们敏熙:

说可以原封不动套用到中国社会的人不要忘了——中国许多寒门学子甚至没有这么一个人脉关系强的父亲。结尾再想,冷的可怕,女儿终于也如父亲般学会了如何圆滑地生存于这个社会,而这对父亲是毁灭性的。

Her Majesty:

蒙吉也是那种拍什么都能得奖的导演。对于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没有抵抗力,艺术要tm的为人民。社会主义国家(或者曾经的)里,一百年前的问题都未必解决完。中国梦要在美国做。

法罗岛岛主:

《毕业会考》、《无医可靠》、《四月三周两天》、《不要碰我》、《孩童姿势》,看过5部罗马尼亚电影,深刻感受到罗马尼亚人对这个国家的绝望。

fire_storm:

相对于蒙吉之前的作品,本片更加娴熟也更加工业化,剪辑流畅镜头也更考究。这次的选材有些普通,虽然是想以小见大带出对罗马尼亚社会的批判,但是过于普通的切入点也让角色的塑造没有之前作品那样犀利。

血腥爱情故事:

孩子的人生并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也不是能够给予父母第二次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影片并没有给整个故事一个清晰的结局,但是已经给了一个最好的答案。

斯诺-纳什维尔:

虽然电影里这个父亲的行为和动机看呕我了但我还是得夸一下这电影,毕竟编剧能创造这样一个复杂且高度整合又近乎真实的故事确实非常出色。尽管电影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依旧悬而未决,突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不过导演Cristian Mungiu也算揭露了罗马尼亚社会中的偏袒、互利贸易以及沉默准则。

心是孤独的猎手:

怎么说呢,确实是好电影,但是我心里蒙吉的最佳作品仍然是《四月三周两天》。

我略知她一二:

“我们以为会有改变,以为能大展宏图,可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倒是不后悔,我们至少努力过了。但如果你跟我们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经验教训将毫无意义。”

三十年来罗马尼亚社会的变迁让人到中年的父亲对这个迷茫的国家彻底失去希望,所以他转身把沉重的期冀全部附加在了女儿身上。或许是叛逆,或许是不忿,当事情的发展逐渐失控,陷入困境的父亲却引来了更多的麻烦。

看似是光明和黑暗的两个对立面在最后却逐渐改变,女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了父亲的强求,父亲看似得到了一切却远离了赖以支持的生活。没有赢家的黑夜是罗马尼亚的未来。

大大大大大白猫:

尽管有《四月三周两天》珠玉在前,但依然足够具有冲击力,足够精彩。

了却烟硝:

罗马尼亚电影一直在世界影坛上有着一席之地,而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是其中的焦点人物,这次的《毕业会考》鞭辟入里地剖析了罗马尼亚社会地重重乱像,让人震惊更引人思索。

其实全篇情节并不难懂:夫妻感情早已破裂的丈夫为了让遭遇袭击而考试发挥不佳的女儿达到目标,铤而走险贿赂相关人员,结果还不如女儿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声大哭。看似荒诞的情节里却是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反应。

与之前的《水瓶座》类似,导演也通过一个小事件为主题,辐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不过本片较好的一点就是情节丰富性更强,本身的摄影机位也十分具有特色。而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也许更会引起我们的思量。

#FIFF6#DAY5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他是这一切的根源,他怎么惹了一个养狗人

他是这一切的根源,他怎么惹了一个养狗人

《毕业会考》(Bacalaureat 2016)这部电影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深入刻画了人心和人性。片中的某些细节值得仔细推敲,若不这样,我们可能会得出完全错误的认识。“针砭时弊”当然是故事的连带起的效应,但若我们仅考虑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片男主角、外科大夫罗密欧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不仅是自己家庭危机的制造者,也是他女儿毕业会考前麻烦的间接制造者,而其中的关键可能在于他并不知情地惹毛了一个养狗人。

为何说他是自己家庭危机的制造者呢?他妻子现在的状况就可作很好的说明。他和妻子都是留学归国人员,在东欧剧变的背景下选择回国应当说他们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然而,即便罗马尼亚的制度发生了变革,但人心似乎亦然,整个社会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在发展,他们失望可想而知。显然,他并不是个能抗拒诱惑、保持初心、坚守原则的人,而他妻子可能刚好相反,因此夫妻间的嫌隙应运而生。他妻子现在烟不离手,原因还不仅在于婚姻危机,还有她的某种“坚守”。在那样的社会,“坚守”,哪怕一丁点,都有可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她现在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视为明证,她心中的悲苦又岂是手中的烟能化解的。

相比他的妻子,他可实际得多,他不会作毫无利益的“坚守”。他跟那个叫布莱的前海关官员、现在的副市长在商讨利益交换时的一个细节似乎可以说明他的上述个性。他一开始想拒绝布莱给他倒的一杯酒,当喝完后发现是好酒又主动要一杯时,这分明是想说明他并不是个有原则的人。而现实当中,他背叛妻子便有了个性基础。

正因为他对妻子的背叛,跟曾经是自己的患者、现年35岁的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保持着情人关系,导致他女儿毕业会考前遭人袭击。这个袭击者显然并非意在他女儿,因为袭击者根本就不想实施强奸,似乎也不是想阻止他女儿毕业会考,虽然他女儿的会考的确因此受到了影响,但仔细分析他女儿被袭后的表现,尤其是她能够指认犯罪嫌疑人却故意不予以指认,我们似可断定这其中必有蹊跷。要解释清楚这一点需从他们家不断遭到的“骚扰”开始思考,而线索就是他每次被骚扰时都有狗的影像出现。

第一次是他家的窗户玻璃被人砸坏时,他下楼追找闹事者,他背后有条黑狗,而在不远处的铁道另一边站着一位穿黑裤子的人,他想追上这个人,不巧遇上飞驰而来的火车,等火车过后,那人便逃得无影无踪了,显然,这个人的嫌疑最大。第二次遇骚扰是在他驾车带女儿回家的路上,一条狗从车的右前方突然窜出来,虽然急刹车避开了这条狗,但他和女儿都受惊不小;虽然我们也不好断定这条狗的主人是在有意释放狗来骚扰他,但结合后面的事件,我们是可以推断这次“窜狗”决非随机事件。第三次他送女儿参加第一天的会考,出门便发现自己车子的雨刮被人扯起了,不远处有条狗在蹓跶。第四次是车子的挡风玻璃被人砸了,吓得车前的那狗扭头便跑了,这个砸车子玻璃的人应当是狗的主人。第五次,是他女儿不想指认犯罪嫌疑人后(警方根据录像抓住的人被放在其他人中间这是很容易辨认的,而那个不读纸条上的话直接背出来的人应当就是袭击者),他坐公交回家时,突然发现那位被释放了的嫌疑人很诡异地看着他,于是他突然明白了什么,下车追赶,进入了一个狗吠声一片的社区,这个社区正是他情人居住的社区,可以想见,犯罪嫌疑人是有意在暗示什么吧,这个细节显然也在向我们提示:狗主人就是犯罪嫌疑人,他之所以要对医生的女儿实施袭击,是因为他跟医生的情人同居一个社区,而他实施袭击时正是医生跟情人缠绵之时。如果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话,那么,袭击者定与这个情人有某种关联,或是暗恋,或是某种卫道者。

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1)卫道者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所以,他的袭击行为容易被原谅。这至少是他女儿不指认嫌疑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便她被袭击时,嫌疑人可能还有其他要挟的砝码,或许就是她爸爸的性丑闻。(2)卫道者要维护某种伦理秩序。扔石头似乎有某种宗教意味,而最后他带着情人的小孩在公园玩时,这个小男孩就向另一个不遵守秩序的小男孩扔了石头,这似乎是暗示,扔石头并非为了行为者的直接利益,而是出于义愤。此外,卫道者的目的一旦达到便不会滥及无辜。所以,当他被妻子赶出家门后,本来一直想装窗户护栏的妻子便不再想装了,显然,他才是这个家的危险源。他只要离开了原来的妻子,无论他跟不跟现在的情人继续,婚姻的伦理秩序都得到了维护,骚扰估计便不会继续了。(3)他女儿不再想出国或许也与卫道者有某种关系。他一心想让女儿出国,甚至跟情人保持悖伦关系也说成是为了女儿,他将出国之事一定搞得沸沸扬扬,这多少会引起极端的宗教狂热分子(如果这个家伙是狂热一分子的话)的不满,由骚扰到人身袭击,攻击的程度似乎是在加重的,这可也就是卫道者在加强警告的程度。当然,他女儿已有男朋友,不想出国留学,有她自己的考虑,而且某些细节似乎也表明她有意不想考好毕业会考,比如她不穿袜子在室内行走,她父亲就提醒过她两次。(文/石板栽花 2016年12月14日星期三)

ps.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4 ) 这对罗马尼亚父女,我们瞅着有点眼熟

原发于2017年1月13日《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如果评选近些年最受戛纳电影节宠爱的电影人,“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旗手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会榜上有名。戛纳同一方舞台,他2007年凭《四月三周两天》摘得最佳影片大奖,2012年因《山之外》拿到最佳编剧奖,2016年用《毕业会考》斩获最佳导演奖。

戛纳10年的厚爱,见证的不止蒙吉的“全能”。三部影片均涉及年轻的女性,但比起《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大学生和她秘密堕胎的闺蜜、《山之外》中的修女与她被驱魔致死的女友,《毕业会考》故事的核心人物不再是被封闭保守的时代或区域环境,钳固思想、绑架行动的可怜姐妹花,而是与当下接轨的一对父女。然而尽管罗马尼亚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得颇为开放,即将迎来毕业会考的女儿伊莱扎的未来人生路,在父亲罗密欧眼里却只有走出国门一条,纵使女儿临考前夕差些遭人强暴,他仍要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放弃坚守多年的做人原则,确保女儿考完能够拿到出国留学需要的分数。

与父亲对女儿全心全意但满是悖论的爱交织缠绕的,是罗密欧的中年危机。而危机的源头,正是他在国外习得的为人处事准则,并不适用拿人情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希冀伊莱扎奔赴英国的原因,也是不想从小接受自己和妻子灌输的民主平等理念的女儿,重蹈他的人生覆辙。可是讽刺在于,他在女儿“晋升”路上的所作所为,让他平素的“言传身教”沦为笑话。影片摇摇晃晃的纪录式影像里蕴含的荒唐,一如蒙吉另外两部获得戛纳大奖肯定的作品,但他对身处环境的审视,冷静中掺入主动和解。

父亲的困扰:看着光鲜的民主外壳

蒙吉2009年与几位本国同行联合执导的《黄金时代故事集》,六则涉及罗马尼亚各个阶层的短片的年代背景,皆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前四个故事由罗马尼亚民众习以为常的领导视察、物资短缺等现象引发,旨在纯粹以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情,嘲讽特殊年代官僚体制的僵化,后两个故事讲述爱情,罗马尼亚普通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试图钻体质的漏洞或干脆反抗体制,法律“及时”跳将出来予以制裁。

六部短片的剧本,均由蒙吉撰写。发生在1987年,牵涉阶级爱情、非法打胎、秘密交易的《四月三周两天》,原是这部合集电影中的篇章,大概因为题材相对而言较为沉重,同时剧中“涉案”人物悉数逃脱法律的惩罚,蒙吉将之发展成独立长片。而他与同僚合作拍摄《黄金时代故事集》,当然不是为了集体幽默忆往昔。

影片在第四、第五个故事《肥猪炸弹》与《瓶装爱情》之间,合着罗马尼亚国歌,插入一段齐奥塞斯库当政时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的新闻素材,惯常在一部电影结束时出现的演职人员字幕,也被逐行打出。如此固然加强了两部分内容的对比,却也说明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已随历史结束,可是他的影响,并不会跟随肉身一道消亡。《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是受这种影响困扰甚或伤害的代表。

罗密欧1991年携妻回国,源于以为国家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不曾料想夫妻两人的满腔热情会四处碰壁,罗马尼亚看似更换了民主世界的外壳,填充内里的仍是关系攀附与人情买卖,依靠个人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纯属痴心妄想。妻子屈身成为一名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员,精神逐渐抑郁,罗密欧做手术拒收红包,意味着主动打破医患之间半私下半公开“签署”的“信任协议”。开场他家的窗户玻璃被莫名其妙砸出破洞、随着剧情发展他的车屡屡被人动手脚的原因,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正面交代,但指向的是某种排斥他的力量,只用暗招不会明来,仿若看不见的密集钢针,一点一点扎破他的情感与生活,以及他在国外开眼时形成的公平信仰。

出国的执念:西欧的月亮比东欧圆

出国是蒙吉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而它的所指对象特定,是相对罗马尼亚所在的东欧而言,以英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他2000年拍摄的长片处女作《西方》,一暗一明对比明显的两条并置铁轨画面上打出的英文片名,正是亦可译作西欧诸国的“occident”。

考虑到罗马尼亚是在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的一员,《西方》里的国外世界,罗马尼亚民众看来俨然想象中的乌托邦,因为少有人能够亲临,加重对其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想象,当具备一定能力或手段的人,比如《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与其产生关系,全情投入式的肯定,其实是因心里早就植入优点“放大镜”。到了故事时间被设定在2005年前后的《山之外》,由于签证可以轻松拿到,这种“放大镜”更被安装在了平凡一族身上,纵使在德国打工时吃尽苦头,修女的女友依旧希望能与修女一起在德国活着。

《毕业会考》用欧元在罗马尼亚的广泛流通使用,道出国民可以自由往返西欧诸国。如此背景下,罗密欧固执地让伊莱扎一定要去英国念书,甚至在她遭受不幸之后,以自身经历坦陈后悔回国,描绘她在英国惬意生活的蓝图,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心魔作祟。罗密欧将归国后日益加重的挫败感,归结于环境的“换汤不换药”,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这个身材走样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是围绕老母亲、妻子、情人和女儿打转,与每一位女性构建的关系,他都处理得相当笨拙,被动地应对着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催促他付诸行动,静音并不能阻止或延缓大大小小事件的降临。而伊莱扎的不幸,其实为他提供心无旁骛关爱女儿的借口,他将所有精力花在为女儿前途奔波上面,无关“事有轻重缓急”,而是变相拒绝解决其它的麻烦,正如擒获201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罗马尼亚影片《孩童姿势》,富二代的驾车肇祸最初在母亲眼里,竟然是改善母子关系的良机,她以此为挡箭牌,妄图遮掩众多矛盾。

女儿的选择:去留没有标准答案

与罗密欧的坚决态度相比,《毕业会考》中包括伊莱扎在内的其他角色,并不认为她一定要去英国留学。妻子质疑他以利益交换的方式,收买官员和监考老师,使得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丧失意义,伊莱扎即便成功赴英,也不会全情享受别处的空气。母亲和发小觉得在国内念大学并非不可,英国当下的环境不见得能比罗马尼亚好到天上。伊莱扎则是担心友情(以及爱情)会离她而去。罗密欧的回应,分别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女儿能够理解接受、英国总是要比罗马尼亚好一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然而随着母亲晕倒、婚外恋情暴露等事情的发生,父女关系也在慢慢对调。伊莱扎甚至“要挟”罗密欧,假如他任由婚姻触礁等问题搁浅,她不会完成考试。借此,蒙吉对罗密欧的行为提出怀疑,他为伊莱扎所铺的路,不一定是适合她走的康庄大道。

诚然,影片聚焦的小城环境,比起《四月三周两天》中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或者《山之外》里的修道院所在的城镇,已经文明很多,可是罗密欧深夜追踪嫌犯的一段影像,仍看得人紧张压抑。然而因此便要离开家园,显然属于逃避下策。影片最后,伊莱扎告诉前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的罗密欧,她在考试铃声敲响之后,用眼泪打动了监考老师,延长了答题时间。罗密欧沉默不语,是因之前他曾请求身为监考官的情人,想办法帮伊莱扎多留出一些答题时间。

不过这到底是上一辈人情的成功,还是下一辈自行解决的胜利,电影并没有明示,伊莱扎最终是走是留,同样没有挑明。可是比起《四月三周两天》女大学生默然看向观众、《山之外》一团脏水溅上车前的挡风玻璃的收尾镜头,《毕业会考》用伊莱扎与同学愉快拍摄毕业照(罗密欧掌镜)作结,画面明快动人。蒙吉向他离不开的那方土地,主动伸出和解之手。(梅生)

 5 ) 羞愧是个好东西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中产阶级的父亲,为了不让亲身女儿重蹈自己的“失败人生”,满心筹划女儿出国之路,但随着一件件隐藏事件的暴露并发酵,最终土崩瓦解无力掌控,不得不释然接受的故事。

可故事的外相和内核怎么如此熟悉,又如此不同呢,观影过程中多次感受到,这也太中国了吧,首先,升学压力,高考,这个不陌生吧,举全家之力供孩子上重点大学,稍稍有点能力的一定会安排孩子出国,本剧主人公,最起码是公立医院副主任医生,单说这个工作就可以认识到许多高端人脉,家境殷实,女儿学霸,并有望拿到剑桥大学的通知书,他们有能力安排子女的一切,剧中父亲从小让她接受外语教育,补最好的补习班,是不是特别的熟悉,而且教育语境也是一摸一样:我和你妈已经这样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已经这样了,不值得你留下来,也不希望你重复我们的道路,我要安排最好的给你,你应该过我认为你应该过的最好的人生...

然而,这并非中国版的子女升学记,故事的表相下隐藏了很多不堪,母亲患有抑郁症,整天烟不离手,头痛脑热,看似三观超正的父亲,却是劈腿男,在精神上已经背叛家庭了,这已经是个支离破碎的中产阶级家庭,只要女儿一出国,马上土崩瓦解。

但因为女儿考试前的意外遇袭,让这一切矛盾提前到来,父亲尽力维持表象上的美好,他带着知识份子最后那点倔强,做着他认为生命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拼,只要把女儿送出国,一切都后果他来承担,可问题他能承受的了么?

剧中有个细节,他晚上开车回家,半路停下,在一个花丛里痛哭出声。

虽然他在剧中不止一次对他女儿说,结果比过程重要,可是当他不得不为女儿去找关系托后门,他的内心其实是有道德负疚感的,在他同妻子那一通谈话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人总是为自己不安的内心找出口,为不确定的东西去强调,为代价找去理由,如果他本质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本就不会同妻子去商量,讨论,跟女儿去解释,去强调,只有当你心安理得,你就真的没有任何羞愧感,并不屑于去找理由。

剧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他是个有职业操守的人,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医患关系,都处的不错,他有作为知识份子的骄傲和诚实,并把这份骄傲言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虽然他内心里对这份坚守已经失去信心了。

他结交了权贵,他跟他讨厌的社会产生了“交易”他已经把自己变成讨厌的人了,因果倒转,他已经无力自洽了,后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当她女儿在情妇家找到他时,他知道,他和她女儿所有的言传都失去了价值,以前正常的关爱和沟通极有可能崩解!

回过头来,这事儿要是放在中国,托关系,结交权贵,走后门,钱权交易,送红包,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了,中国人早就形成了道德自洽,而且心安理得成了生存工具,拼爹,拼名额,有后台,这事儿用起来得心应手,哪有羞愧感,哪有交流,哪有自省?

明明是大医院的医生,结交权贵不是应该的么,大家都有不方便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你帮他他帮我,大家都尽力帮一帮,社会更和谐,收红包不是应该的么,为了让患者放心,毕竟他们命都在我手上了?

是吧,反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这样,别人也会这样,理由一找,就变得心安理得。

这太熟悉了,熟悉的让人觉得可怕,警长同学人脉丰富,了解到副市长急需换肝治疗,于是把副市长介绍给了他,他可以提前安排副市长的换肝计划并亲自操刀,副市长一个电话打给会考委员会的会长,因为副市长保住了他妻子在市政厅的工作,当他第二天去找校长时,校长不遗余力的计划着作弊的细节,前后根本不需要谈钱的事情,熟络的像跟他的同学警长一样,而当事情有败露迹象,校长唯恐避之不及,车窗仅摇下来了一半,就斥令他不要再接触了。

这一切是不是太熟悉了。

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病根,他真正讨厌的的根源,谁把这个国家变成这个样子,人人自私且势力,女儿光天化日下险些被强奸而过路人视若无睹,没人做目击者做人证,那女孩的男朋友就有可能是这路人中的一员。

为了逃离这个社会让女儿出国接受更高段位人生历练,就必须通过作弊,通过暗箱操作来把自己变成这讨厌社会中的一员,然后自己自暴自弃,这就是剧中父亲,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心中的逻辑症结所在。

但最终能让我欣慰的是,我看到他有羞愧,这羞愧里有对底线最后的坚持。

剧中父亲在检察官严重威胁之下,仍是拒绝在副市长病危之际的审问,这是对自己职业最后的坚守,在四面楚歌之下,坦然面对了家庭的解体,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了足够的代价,给妻子给情人最后的交代,最终坦然接受了女儿的决定,和声细语间缓解了女儿内心的创伤,而不是以爱之名歇斯底里对女儿“恣意任性”横加指责干涉,从而进一步加深父女之间的沟壑。

谁都有错,谁都会犯错,只是有很多人不自知却引以为豪,因为社会就已经这样了,也有些人逃避代价,从而把责任转移到妻儿身上来,对婚姻对亲人毫无感恩珍惜之心,更有人自甘堕落,明知犯错,还把自己的子女也往错误的方向上引,因为结果比过程重要!

我认为,剧中的父亲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感到羞愧,羞愧让你自知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理由去嫁接给任何人。该放下,就必须放下。

我相信好人就有好报,女儿在他多年的教育下,仍保持住了最初的坚守,她没有作弊。

 6 ) 毕业会考

终于看完了毕业会考 …两个小时,以父亲为原点展开的一系列交换对象的长时间对话使我焦虑,我们仿佛一直在经历这种被期望…父母视我们为珍宝,却又害怕我们成不了金子,好像只有在他们打造的试炼之路上我们才能闪闪发光,从而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骄子。也许我只想去郊外看着松鼠跳舞,和喜欢的男孩过不咸不淡的一生………生而为人,生而为父母的人,未来我肯定不是能为孩子放弃3分之2自我的人吧…以上言论和电影本身无关,是部好片子~ 蒙吉的拍摄手法大爱,长镜头运用完美,很有意思确实值得看。

 短评

和《我是布莱克》连着看,把肯·洛奇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力荐

这部电影就像电影里的那个女儿,优秀、诚实、自律,但是不太招同龄人喜欢,得出国才行。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它的社会议题可以引起一些共鸣,但它却不是那种艳惊四座之作,人物设置很出色,性格刻画也非常的到位,但是故事的力度还是不够,表现手法也较为窠臼,很多时候会让我感觉像是又看了一遍《流浪的迪潘》似的,只是它所反映的并非是移民的问题,而是更接近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态的一面。

18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我们是怎么变成敌人的,你还记得吗?” 毕业会考都不算什么,背后的人心人性是人生更大课题……祸不单行, 万劫不复,但比《狩猎》还是有较大差距。

2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本届#戛纳电影节# 少有的扎实杰作,蒙吉把达内秒成渣渣啊,这片完全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中国。

24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功利性十足的人物设定,枯燥乏味的镜头语言,罗马尼亚社会新闻剪切板

25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不要再说这很中国了,片中的医生,或者一次别离或者达内兄弟某些片的主角们之所以让人移情,是因其身陷道德选择的困境时仍有强烈的自省能力,而很多中国人行恶时是不以为耻的

2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我们都是一点点被改变,从一个事件引出多个事,被揭开的社会一角,最终引申至深层的社会问题,蒙吉这部片子关注的是更近的当代生活,相信很多人也会更多共鸣吧。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把人蛋看碎的一部片。最精彩一幕:妈妈反对安排女儿考试“作弊”,高尚地说那不公平,爸爸问你有别的办法吗,妈妈说没有。爸爸:你明知道你没有办法,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你知道我会解决的。妈妈:公平是需要代价的,我可以承受这代价。爸爸:你能承受得起是因为我都处理好了。

3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他要讲的其实不是事,而是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某一面,呈现一种生活的状态,什么都点到即止。蒙吉的发挥很稳,足够让人满意了。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天啊这剧本也太不明觉厉了吧,感觉完全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国!蒙吉已经很克制的在削减戏剧性了,但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却一点没减少。一场为时三天的高考,父女都在熬出自己的成人礼;人际关系如网,动辄有蜘蛛出没。必须二刷~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剧作一如既往地滴水不漏,父女关系刻画很真实,很多台词都有真切感受。不过蒙吉拍成这样也只能算是水准内发挥,对社会的观察感觉反而不如前作。而且今天突然想到剧情有巨大漏洞:欧美的学校都可以轻松申请到延期入学的,女主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先入学再补考,既然走关系,怎么这一步都想不到...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透过妇女关系窥探了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爹跟女儿说的那些话,我爹也曾经跟我讲过。如果这一代努力的根由,只是为了下一代逃离的话,那该是个什么国家啊。

47分钟前
  • 小土豆鸭
  • 推荐

有点失望,感觉像在看阿斯哈法哈蒂。一个控制狂父亲,和一个绝望主妇母亲,场面调度和音效设计依然是亮点,但台词铺得太满,各种细枝末节令人分心,像是所有人物都约好了集中在这几天表明立场袒露心迹。最主要还是核心事件的力度不足,这点上和四月三周两天没法比。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蒙吉狂倒苦茶三部曲,终于在Ani de liceu的片尾曲中,露出了一些亮色。砸玻璃装监控想起了《隐藏摄像机》,结尾居然是《白丝带》,电影大串片药丸。91年归国的罗马尼亚中产阶级,扮演了操心过度忙走关系的家长,岂不料生活越捣越乱。镜头框住的人物事件精确无比,答卷子的可不是小孩子。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杰作!滴水不漏的剧本,拍出了我的心声,我差点看哭。如果我有孩子,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教他既要诚实地生活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剧本牵涉了若干条并行不悖井然有序的线索,结尾非常有寓意。影片没有任何一处是我不喜欢的。

1小时前
  • 小A
  • 力荐

每一个人都是好人,这个社会却不是个好社会,到底哪里错了?蒙吉的剧本将一张严密人情社会关系网铺开,破洞的恰是毕业会考的女儿,她是打碎这个网的希望。[B+]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蒙吉果然稳准狠,再次用影像匕首刺破罗马尼亚一系列社会问题:升学压力,高考走后门,医生受贿,治安堪忧,人情冷漠,婚外关系,太中国了。不似旧作432凝练精悍,而用大量旁枝末节拼起一个焦虑中年男人形象,展现如何在这样环境中苟且生存。没一点废料,自然光手持长镜代入感强,主竞赛最打动我的一部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社会主义血缘就是你说发生在中国或者中国导演拍的我也信……

1小时前
  • Mumu
  • 推荐

电影很好,很私人性质的不喜欢。不喜欢这样太稳妥的电影。

1小时前
  • 蜉蝣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