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欧美剧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8 16:22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消费者的缺席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现在消费活动中的种种"陷阱"。物证举例得当,专家论述明了,历数"首恶"时画面褪色,一张典型"商业成功人士"的宣传照赫然出现,总是带着一张得意洋洋的笑脸。然而其亦并非无暇,反而总显着相。为了证明其论点,推导过程未免粗暴,最遗憾的莫过于视角的单一。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包罗所有思辨,重要的是看过片子还需继续生活、继续消费下去的人要认识到这一点。看完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再不买XX了",只是把这当成又一台315消费者晚会,而you deserve better than that.

本片中对消费的比较里,预设着一个成见:"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是好的消费, 而更好的东西就是有数据证明的性能更好的。" 而比拼数据,比拼hardcore,亦会陷入陷阱中,种种返利,红包,比价,抽奖,打折会打扰你的决定,买二赠一让你不自觉地拿起一个又一个。尤其如今的公司纷纷开始注重数据收集分析,机器会很擅长帮你挑到你真心觉得最划算的交易。这样好吗?不好吗?

即使控制好了自己的注意力,然而为了一个颜色愿意去买一个新手机,是件坏事吗?我们真正讨厌的是被发明对自己有害的欲望(不是不存在的欲望,也不是不必要的欲望)譬如告诉你一直喝可乐一直吃糖。片中对必要性强调太过,意义不增反减。钻石(特指美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燕窝(特指营养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中成药(特指医学价值外的营销理念),这些无非是无害的焦虑“替代疗法”,你玩你的耳机镜头信仰加成,我弄我的磁疗偏方养颜养生。科学的忠实信徒们大可缓一缓对非科学所谓“智商税”的讥笑,多用力科普与反对伪科学吧。

燕窝以及许多名贵滋补品以及高档化妆品一样,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
1、标定了个人的阶层定位。很多人是通过消费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地位,尤其是对家庭或丈夫有强烈经济依赖的女性。她们急需通过为大众所熟知的消费品,向社会更向自己证明,我在这个社会的中上层位置,不信你看我的消费水平,是否都是那些你一听就知道死贵死贵的玩意?
2、强烈的补偿心理。我需要给自己或者给孩子给家人吃好的用好的,以表达我对自己对他们的爱,但是我并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我只知道自古以来大家都说好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尤其是价格高的。

对于消费主义的控诉,很容易就会变成对商业的本质失望。营销总是流于对人性固有弱点的利用,广告,sadly speaking, 正是聚集了诸多聪明头脑与精英的行业。国内某知名投资人 总结 新生代用户画像为"越来越宅,越来越懒,注意力也越来越短..."其准确度应当不低,那么商业的角度是什么呢?那个老掉牙的笑话:两位皮鞋推销员同访土著村落,见其皆赤脚行街,一位见没有市场悻悻而归,另一位则看到这鬼地方每个人都需要双皮鞋。见馋懒没注意力,是要迎合,还是要开辟健康生活的商机呢?

七拐八拐,拐回本片的现实意义。如先前所说,或是困于篇幅,或是限于题材,消费者的角色在本片中是缺席的(也没人喜欢打开电视看到批评自己),偶然一瞥也是“不理性”乃至疯狂的可鄙形象。只在第一集片尾提及一句:

Not so much because we were manipulated, but because we the consumer chose to be part of the project.

那作为消费者可以怎么做也不言而喻了,那就是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去。找到“引导我们消费的那谁”不是要义愤填膺地让他们负责,也不是让你有理直气壮胡乱消费的理由“都是因为他”,而是要说:“或许你们设计的还不够好,我想要点别的东西,我想要耐用,隐私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对甲方的态度好好解释:“不,没有隐私是不行的,对,再便宜点也不行,方便是不够的,things just don't work that way”

好好处理自己因为电子产品摩尔定律染上的新物件fetish,了解养护也是一种美德 好好管理自己的欲望,断舍离、极限民都随意,穷奢极欲也随意,只要伤不到你 黑色星期五抑或双十一,想不买东西就不买,那不是消费节,而是你的不消费日 使用那些付费的独立软件,这样你知道你才是顾客,而非即将转卖给他人的数据

这么做有效吗?有的,即使这份信心并非全然有科学根据。片中的" iPod's Dirty Secret " 取得了胜利,苹果更换了电池政策。中国电影票房一度陷于流量明星阵容的掌控之中,后来人们literally用票投票,告诉业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影响但毕竟是过去了,现在我们要看有剧情的,别再拿猪屎糊弄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充分理由乐观也要相信,这样是有用的,不然我们就他妈惨了

两点有趣的:

第一集 中提及了英国上世纪60-70年代的消费趋势由邻里比较消费转向媒介引导消费。而很多人包括我在2018年发现这部2014年的片子,也恰恰出自媒介的引导。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

第三集 中提及的 行为经济学 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有趣学科。其将 行为、心理、情感 引入到经济的估量当中,是对传统"理性人"假说的重要补充,值得了解

 2 ) 笔记

第一集

新产品不断被淘汰,不断被消费和淘汰是被设计的。🌟“计划报废”: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商品使用寿命故意被设计短。

福玻斯联盟,最大几家电气公司秘密签署协定: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从签署协定前可以使用2500小时变成了可使用1000小时,如果可使用的时长超出了协定,有严格的罚款制度。

电动牙刷被刻意设计成让人难以更换电池;打印机墨盒,主要把纸张计数器数字清零,墨盒可以继续工作(至少可以充值3次)。

通用汽车,“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更换金属板材(颜色),目标:让消费者每年更换一次车,即便是汽车在机械方面机能仍然完好。【国内政府政策:促消费】

费什,支持哈耶克思想(战后政策就如农奴制(政府介入过多);消费自由),建立了“智库”影响民众——经济事务研究所IA。🌟自由市场的核心:给予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普通人过想过的生活,即消费主义。🌟这一理念在70年代提出后,被撒切尔夫人所用。

19C50S,竞争性消费(邻里攀比)——80S,人们消费观念被改变1⃣️媒体影响(推广新产品,肥皂剧),2⃣️信用卡被普及,3⃣️计算机辅助软件被发明(可以极低的成本改变商品的形状,创造出新外形)。{商品使用率被大大降低}

宜家,fashion为主打(潮流会被改变);苹果电子产品,创新滞后的最大证明:1⃣️宣传专注于颜色的改变,2⃣️“iPod电池只能使用一年半”campaign,3⃣️电池难以被苹果公司以外的维修人员更换(五角螺丝)。苹果公司辩护:这是为了使机身更薄。

第二集

例子:血浆疗法

🌟将恐惧(例如:衰老)植入消费者的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需要这些产品。

🌟拉贝尔博士认为人的原始欲望决定了我们的选择。例如,他建议汽车制造商利用人类的生存本能设计汽车(SUV的设计是利用人们面对可能遭遇车祸的恐惧,但实际上SUV只会让乘车人更危险)。

🌟雷梭,广告业先驱,他认为人类是为了食物和安全而聚集起来个体的集合,但能够让这些个体做出回应的只有恐惧。例如:口腔清新剂的宣传就是主打消除口臭(一种被创作出来的恐惧)——恐惧式营销。

🌟亨利·加斯登,让更多人相信自己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靠药物缓解。例如:1⃣️胃灼热被夸大为GERD(胃食管反流返流症)。人们担心即便是最微小的反常,当人们担心自己健康出问题时,他们往往想要迅速缓解症状,要不为人们提供药物都很难。2⃣️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高胆固醇患者被检出率大大提升。虽然高胆固醇不是心脏病唯一致病因素,但人们对此却格外在意。他汀类药物可能被滥用了。3⃣️立普妥【辉瑞制药】(英国最畅销的处方药,降胆固醇药物),只向消费者宣传最简单的一点;制药公司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制定高胆固醇界限的权威机构)有利益关联,后者降低了高胆固醇界限;与医生绩效体系挂钩。实际上,降胆固醇只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就可以了。

🌟抗菌肥皂和普通肥皂的实际杀菌效果其实差不多(都能杀灭99%的细菌)。对stay clean and healthy的恐慌,人类与生俱来对于干净的需求和对污秽的厌恶。

🌟维他命水“50分”:主打健康,糖分与可乐几乎相等。引起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中心(保护消费者抵抗虚假宣传的机构)的注意。

🌟对衰老(丧失记忆)的恐惧:《大脑训练》游戏,任天堂研发;各种保健品,对抗衰老;生长激素;抗衰老医学(一门新学科),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警告不要相信抗衰老医学,包括激素治疗。

🌟恐惧才是购买的核心

第三集

玩具:儿童由于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及支配家庭收入的特权备受重视。品牌认同,商家在孩子很小时就锁定儿童,例如猪小妹。

🌟乔治·卢卡斯,电影制作人,“星球大战”系列:将儿童变成真正的消费者。肯纳玩具公司,营销策略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成套玩具。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是受众。自星球大战系列以后,电影、电视和玩具厂商联手打造品牌。

玩具销售的关键是如何越过家长、老师和政府监管部门?电视是重要媒介,针对儿童的广告越来越多(在儿童节目前后播放),FTC(贸易联邦委员会)介入失败。

创造玩具,然后编造故事。例如:变形金刚。由此产生各种玩具周边(授权床单、饭盒…)。尼克儿童频道,🌟孩子对父母的决定有决定性,甚至是电视机、汽车…汽车针对孩子的需求进行改造,比如在小客车上装上小电视。

🌟成年人被商家鼓励放纵自己的童心。欲望趋同:儿童和成人都喜欢相似的产品(游戏和玩具)。

🌟游戏使用户形成了“粘性行为”,每天反复登陆,例如尼奥宠物。插入植入式广告,玩游戏的人直接和品牌厂家(赞助商)互动。🌟挑战和奖励并存会吸引玩家更频繁地回到游戏中——关卡、排名、成就制——激发了我们追求奖励的天性。“内在强化”,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人们越来越从游戏中追求多巴胺的释放,而不是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今,食物商品也被“游戏化”,商品外包装上附加游戏,使大脑产生对商品的粘性行为。

消费者应当牢记:商家永远是赢家。

成人消费群体的特质:想得多,而销售则试图让消费者屈服于即时享乐。🌟最好的例子:信贷(信用卡),即时消费的推手。🌟研究显示,付现金时人类大脑会不适(三思而后行);但刷信用卡时则更容易花更多钱,释放了购物欲。成人的消费欲不再被思考、不再推迟。🌟快速而安全的网络转账,加速购买。

 3 )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今天推荐一部BBC制作的高分纪录片,名字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豆瓣评分8.8。

网友高赞,“对消费社会来说,这是禁片”。

如果你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剁手次数再多,依旧是千手观音,没必要看下去——如果你非要看,我也不拦着。

这篇文章是对打工人的警醒。

啥叫无节制消费呢?

我的理解是,贷款消费。

这里的贷款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更是超出个人支付能力的消费。

大家比较熟知的手段,通常是某呗,某条,以及某某信用卡。

早在双十一之前,它们已经主动抛来媚眼,为你办理了各种提额手续。

这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到了还款日期,你就有支付能力。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要从两点来讨论这个消费时代的真相。

其一,他们如何让人做到无节制消费?其二,我们为什么会无节制消费?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露消费社会中的各种套路,让你看清楚,你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套路一、计划报废。

顾名思义,计划减少产品使用寿命,让消费者不断消费,从而赚到更多金钱。

而这早已经是各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早出现在电灯泡行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几家规模庞大的电灯泡公司组建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订的相关协约,就有关于电灯泡使用寿命的规定,最高到1000小时。在此之前,电灯泡能使用2500小时。

将其使用寿命缩减到一多半,就是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电灯泡,厂家收割更多利益。

后来福玻斯联盟被解散,但是它的计划报废却成为各个行业发家致富的圣经。

洗衣机会采用容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苹果手机会缩短电池续航年份,让人重新购买新款苹果。

或许有些非苹果用户会很开心。

我只能说,骚年太天真。

手机卡顿,也是大多数手机品牌报废计划的一环.

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我们正经历着和祖先不一样的文明生活。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商家鼓吹新款能够带来更多快乐,辞旧迎新的消费观,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价值观。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人都有贪嗔痴,会攀比,会炫富,会用凡尔赛学包装自己。

商家就会利用这种人性,制造各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他们就是要满足人类的物欲,让购

买的人得到一种人无我有的虚荣心。

通用公司的总裁斯隆就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的高手。

他提出,消费者可以像购买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汽车硬件设施无法更新,就改变它的外观,推出不同色系的汽车。

有钱人如张柏芝表示很开心,终于可以用不同色系的汽车来搭配自己的衣服了。

或许你对汽车不感兴趣,也不像张柏芝那样有钱,认为斯隆这种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的套路,对你不好使。

其实还会有影响,因为其他商家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我当年买苹果6的时候,就看到有土豪金、银白和深空灰三种色系。

我的很多朋友选择了土豪金,而我最终选择了深空灰,因为它最便宜(贫穷让我理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能看出苹果的营销手段,用不同颜色打价格差,提高土豪金款的价格,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优越感。

套路三、营造恐惧,控制他人。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就能更好地控制消费者。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用SUV车型来论证这一观点。

它的产生就利用了人类恐惧的本能。

巨大的车型,让人感觉更有力量,气质更彪悍,安全感更高。

尤其在“9·11”之后,恐怖主义成为美国人的梦魇。

在21世纪初,SUV车型就达到美国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

有意思的是,SUV的安全性并不高。

因为体积较大,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或许你觉得这只是翻车的情况。

但你要清楚,60%以上的车祸,都与翻车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对SUV车型的推崇,并非理智的选择。

利用恐惧推销产品,各行各业都轻车熟路。

漱口水利用人们对口臭的恐惧。

老年保健品,是利用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保养品是利用人们对衰老的恐惧。

酸碱体质理论的盛行,是对失去健康的恐惧。

2018年11月,“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阳已经承认其理论是营销骗局。然而,他的酸碱体质理论依旧在国内大行其道,至今仍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除了上面三种套路,商家还会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来给消费者催眠。

穿明星同款,成为很多观众的嗨点。

千条路万条路,大家还是玩不过商家的套路。

商品的生产者是套路高手,销售者也会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来拉动消费。

“双十一狂欢,全年低价”,现在买立省50%,多买多省的营销口号让很多人心动。

但我们也要明白,不买,立省100%。

我不是在抵制消费,而是希望大家保持一个理智的消费观,在消费之前要思考两点。

其一,你的消费是花明天,圆今天的梦吗?

其二,你的需要,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先说第一点。

前文也提到当下便捷的贷款消费,各大资本也都推出了各种消费贷,甚至现金贷。

它们就像魔法棒一样,扩大消费者的购物欲,开始各种买买买模式。

然而,在买买买之后,你真的可以还得起这些贷款?

再说第二点。

总有些人声称,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其实需要也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马尔库塞就曾说过,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分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很容易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

如果一个人,用借贷的手段,挎昂贵的包包,买下几十只轻奢款口红,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去网红餐厅打卡。她的大部分消费都是无节制的。

想要避免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 不妨听听老舍的话。

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一部在任何时间都值得看的纪录片。

因为我们始终面临一个刺激消费,鼓励消费,以贷款消费为荣却很少反思消费的时代。

或许你会问我,为啥今天才推荐?

因为我刚刚清空购物车。

淦。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4 ) 消费主义的秘密

01 计划报废

明明科技在进步,工业也革命了三次,但我们常抱怨如今的机器不如以前的经久耐用。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就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各品牌公司故意将商品使用寿命缩短。目的是为了不断刺激消费者购买新一代的产品。

例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而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内含倒数计数装置的打印机墨盒。

这是营销人员在面对「人们购买商品,车辆,电脑,手机,但总有一天市场会饱和,怎么办?」难题时,作出的一份居心叵测的答卷。

02 恐惧心理

我们购买不是因为渴望,而是恐惧。 当人们还知不知道「口臭」是一个问题时,李施德林率先抢占市场大肆宣传口臭影响社交,如今李施德林漱口水畅销全球。

我们恐惧容貌变老,所以整容。 我们恐惧身材走样,不断办健身卡请私教上瑜伽课。 我们恐惧生病,所以购买抗菌香皂。但实际上普通香皂和抗菌香皂没有区别,都能去掉99%的细菌,这只是营销人员的包装手段。

03孩子的天性

商家利用广告给孩子灌输电影周边产品,为产品赋予意义和情节,由此大卖。屡见不鲜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还有我最爱的哈利波特。

如果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小孩子就好了,营销人员这么想着,于是他们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大人也引入坑。游戏化,每吃一次汉堡可获得一张卡,10张卡可免费领一份套餐。像不像网游中的做任务领奖励?

第二个是信用卡体系,隐形我们的现金支付,延缓支付痛苦。

我们通过消费表达「我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事实上是由那些想让我们无节制消费的人所精心设计的陷阱。

 5 ) 智能陷阱和消费主义

今年看了不少纪录片,最近的一部是剑指消费主义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这个纪录片从计划报废,植入恐惧,儿童心理三个方面审视了消费主义如何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节制地剥削我们的金钱,荼毒我们的观念,占据我们的当下,掌控我们的未来。

为了更高的销量,商品年年推陈出新,apple公司每年都会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新功能的mac 电脑或者五颜六色的新款iPhone。对于普罗大众来讲,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iPhone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两年,已经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也接受了两年更换一个手机这样的事实。计划报废,这是商家给我们的陷阱,并且我们还会心甘情愿的跳下去。

然而,这真是合理公平的事情么?

主持人的诘问,让宜家的高管无言以对。

计划报废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是,在这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应得的知情权,即使认识到,也没有办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对抗。

商家首先把自己变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接下来,他们又发现,强力地灌输商品升级换代的思想的效果,远远不如让顾客自己主动投怀送抱。

于是,聪明的商家利用人性的心理特点,向人们灌输恐惧。

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类惧怕死亡,厌恶衰老,这是由我们生理学特征决定。

诸多商家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诸多商品,声称能够延缓衰老,规避死亡的风险。比如近些年来医美的盛行,各类琳琅满目的防晒用品和保健食品。

比利用成年人恐惧心理更可怕的是,商家发现儿童才是最大的金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哪怕是家长不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但是只要涉及到儿童安全,健康以及教育的消费,都会不假思索地付款买单。不仅是儿童用品,孩子对于家长购物的决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进行购物时,往往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时,一件商品如何获得孩子的认可,就变得更重要。

在此纪录片的最后,主持人也提到了信用卡的发明是如何给消费主义推波助廉的。无现金的消费大大缩短了我们购物时的决策时间,一步步瓦解我们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把成年人变成“i want this right now"的小孩。

尤其是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的中国社会,小额免密支付,无处不在的信贷消费手段,都鼓动着我们的消费意愿。随着技术进步,只需要眨眼就可以进行支付的支付手段,无论多少次刷新都出现不同商品的app平台,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对“消费”上瘾。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新事物出现时,会分泌一种物质叫做”多巴胺“,当新事物频繁出现,多巴胺的分泌也会越多,大脑负责理智和判断的部分就会被抑制。

商家,游戏制作者,app的产品经理,都是利用大脑的奖惩回路是我们对电子产品上瘾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我们对电子商品上瘾,基本上和吸毒上瘾差不多,无节制的快感对大脑造成不间断的刺激,从而上瘾。

 6 ) 一些笔记

第一集:

计划报废、贩卖焦虑、自由消费主义

放宽信贷

电脑程序辅助,CAD程序

流行周期变短,一次性消费文化

商品内置淘汰属性

第二集

胆固醇高、抗衰老

人类的原始欲望决定了有意识的选择。

如果能破解潜意识密码。你就找到了把东西卖给客户的最有效方法。

你需要给观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给他们一些不了解但很可怕的事情,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拉贝尔,美国通用公司顾问

约拿·萨克斯,研究讲故事和营销的历史

施坦利·雷梭、智威汤逊

第三集

如果能把成年人变成小孩子,他们就会变成更好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最初,变形金刚的故事是为了卖玩具。

暴力游戏是90年代中期游戏行业的摇钱树。

挑战与奖励并存的游戏,会吸引玩家更频繁地回到游戏中。对比玩家比分,再给出排名,让玩家看到是不是比朋友玩得更好,就能让玩家更频繁地玩这个游戏。然后又引入成就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除了信贷管制的撤销,信用卡迅速崛起。信用卡成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

使用信用卡将痛苦推迟到将来。

贝宝,想买就买,即刻满足。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周边

弗雷德·费尔斯

孩之宝,美泰

莫利·纽克斯,《神鬼寓言》

尼奥宠物网站,粘性游戏,植入式广告

 7 ) 影评

细思极恐。

自由市场给予消费者自由消费的权力,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无数聪明的头脑想尽办法确保人们的消费欲不受到任何限制。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命题作文”,所有的论据都是围绕“无节制消费”这个母题展开:第一集主要是关于“计划报废”,商家设计产品时故意将产品的寿命缩短或是产品被设计得难以维修,使得消费者无意识地购买新产品,甚至有些诸如汽车、电子产品、家具这些可以长期使用的商品也通过更改外形诱使消费者替换;第二集则阐述了商家通过将恐惧(死亡和衰老)植入消费者的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需要这些产品,即“恐惧式营销”;第三集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讲述了许多广告以儿童作为潜在客户进行宣传,进而影响父母对商品的决策,另一方面成年人也被鼓励放纵童心,“粘性行为”刺激游戏用户大脑多巴胺释放而对游戏上瘾;信用卡和网购取代了现金,使得购物行为更便捷,也使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推迟购物欲。

通过这部纪录片,会发现现下大部分的消费行为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操控了,保健品、药品甚至是食品都以健康为名,实际上是贩卖焦虑;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可能没有值得够买的理由,而仅仅是品牌效应;更贵的商品未必是最好的,延迟购物欲望很重要。

 短评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4分钟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11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14分钟前
  • Stc
  • 力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15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20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25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28分钟前
  • limo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3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34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37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41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剁手党必看。。。

42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47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52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56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58分钟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60分钟前
  • Ki×3
  • 力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1小时前
  • with
  • 推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1小时前
  • 张兮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